袈裟
詞語解釋
袈裟[ jiā shā ]
⒈ ?和尚披的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
英cassock;
引證解釋
⒈ ?梵文的音譯。原意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須避免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稱。
引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竺僧度·答楊苕華書》:“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曄曄之色,不與易也?!?br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浣衣池側大方石上,有 如來 袈裟之跡;其文明徹,煥如彫鏤?!?br />清 黃遵憲 《石川鴻齋英偕僧來謁張副使余賦此以解嘲》詩:“先生昨者杖策至,兩三老衲共聯袂,寬衣博袖將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br />艾蕪 《我在仰光的時候》:“和尚尼姑托著黑色的缽,披著黃色袈裟,整隊地出現在街頭巷尾。”
國語辭典
袈裟[ jiā shā ]
⒈ ?出家人的法衣。梵語ka?āya的音譯。意指不是正色。佛教戒律規定,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須染色,不可著正色衣服。因用長方形布片連綴而成,宛如水稻田的界畫。
近法衣 僧衣
英語kasaya, 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a Buddhist monk
德語Soutane (S)?
法語kesa
最近近義詞查詢:
身后的近義詞(shēn hòu)
命名的近義詞(mìng míng)
高興的近義詞(gāo xìng)
拯救的近義詞(zhěng jiù)
徹里徹外的近義詞(chè lǐ chè wài)
蘊藉的近義詞(yùn jiè)
內里的近義詞(nèi lǐ)
資產的近義詞(zī chǎn)
好聽的近義詞(hǎo tīng)
干系的近義詞(gān xì)
正統的近義詞(zhèng tǒng)
正經的近義詞(zhèng jīng)
刻苦的近義詞(kè kǔ)
平生的近義詞(píng shēng)
白茫茫的近義詞(bái máng máng)
明確的近義詞(míng què)
本地的近義詞(běn dì)
名稱的近義詞(míng chēng)
教導的近義詞(jiào dǎo)
出發點的近義詞(chū fā diǎn)
排列的近義詞(pái liè)
夸獎的近義詞(kuā jiǎng)
涉獵的近義詞(shè liè)
重心的近義詞(zhòng xīn)
里面的近義詞(lǐ miàn)
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