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久久_四虎av在线_欧美成a_www.日韩精品.com_婷婷色5月_精品久久99

首頁 > 古籍 > 明史詩人 > 志·卷三十六

志·卷三十六

張廷玉等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禮十四(兇禮三)

  謁祭陵廟 忌辰 受蕃國王訃奏儀 為王公大臣舉哀儀 臨王公大臣喪儀中宮為父祖喪儀 遣使臨吊儀 遣使冊贈王公大臣儀 賜祭葬 喪葬之制碑碣 賜謚 品官喪禮 士庶人喪禮 服紀

  謁祭陵廟

  洪武元年三月,遣官致祭仁祖陵,二年,加號英陵。禮部尚書崔亮請下太常行祭告禮。博士孫吾與言:“山陵之制,莫備于漢,初未有祭告之禮。蓋廟號、陵號不同。廟號易大行之號,必上冊謚,告之神明,陵號則后嗣王所以識別先后而已,愿罷英陵祭告。”亮言:“漢光武加先陵曰昌,宋太祖加高、曾、祖、考陵曰欽、康、定、安。蓋尊祖考由尊其陵,尊其制則必以告,禮緣人情,告之是。”廷議皆是亮。從之。熙祖陵,每歲正旦、清明、中元、冬至及每月朔望,本署官供祭行禮。又即其地望祭德祖、懿祖二陵。英陵后改稱皇陵,多孟冬一祭,俱署官行禮;朔望,中都留守司官行禮。

  八年,詔翰林院議陵寢朔望節序祭祀禮。學士樂韶鳳等言:“漢諸廟寢園有便殿,日祭于寢,月祭于廟,時祭于便殿。后漢都洛陽,以關西諸陵久遠,但四時用特牲祀。每西幸,即親詣。歲正月祀郊廟畢,以次上洛陽諸陵。唐園陵之制,皇祖以上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臘、社各一祭。皇考陵,朔望及節祭日進食,又薦新于諸陵。永徽二年,定獻陵朔望、冬夏至、伏臘、清明、社等節,皆上食。開元中,敕獻、昭、乾、定、橋、恭六陵,朔望上食,冬至、寒食各設一祭。宋每歲春秋仲月,遣太常宗正卿朝諸陵。我朝舊儀,每歲元旦、清明、七月望、十月朔、冬至日,俱用太牢,遣官致祭。白塔二處,則用少牢,中官行禮,今擬如舊儀,增夏至日用太牢,其伏臘、社、每月朔望,則用特羊,祠祭署官行禮。如節與朔望、伏臘、社同日,則用節禮。”從之。

  十六年,孝陵殿成,命皇太子以牲醴致祭。清晨陳祭儀畢,皇太子、親王由東門入,就殿中拜位,皆四拜。皇太子少前,三上香,奠酒,讀祝曰:“園陵始營,祭享之儀未具。今禮殿既成,奉安神位,謹用祭告。”遂行亞獻、終獻禮,皇太子以下皆四拜,執事行禮皆內官。二十六年令,車馬過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建文初,定孝陵每歲正旦、孟冬、忌辰、圣節,俱行香,清明、中元、冬至,俱祭祀。勛舊大臣行禮,文武官陪祀。若親王之藩,過京師者謁陵。官員以公事至,入城者謁陵,出城者辭陵。國有大事,遣官祭告。懿文太子陵在孝陵左,四孟、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及忌辰,凡九祭。

  永樂元年,工部以泗州祖陵黑瓦為言。帝命易以黃,如皇陵制。宣宗即位,遣鄭王謁祭孝陵。正統二年諭,天壽山陵寢,剪伐樹木者重罪,都察院榜禁,錦衣衛官校巡視,工部欽天監官環山立界,十年,謁三陵,諭百官具淺色衣服,如洪武、永樂例。南京司禮太監陳祖圭言:“魏國公徐俌每祭孝陵,皆由紅券門直入,至殿內行禮,僣妄宜改。”俌言:“入由紅券門者,所以重祖宗之祭,尊皇上之命。出由小旁門者,所以守臣下之分。循守故事,幾及百年,豈敢擅易。”下禮部議,言:“長陵及太廟,遣官致祭,所由之門與孝陵事體相同,宜如舊。”從之。

  弘治元年,遣內官監護鳳陽皇陵,凡官員以公事經過者俱謁陵。十七年,更裕陵神座。初,議以孝肅太皇太后祔葬裕陵,已遣官分告諸陵及天壽山后土,而欽天監以為歲 在北,方向不利。內官監亦謂英廟陵寢,難以輕動,遂議別建廟,奉安神主。帝心未慊,卒移英廟居中,孝莊居左,孝肅祔其右云。

  正德間,定長陵以下諸陵,各設神宮監并衛及祠祭署。凡清明、中元、冬至,俱分遣駙馬都尉行禮,文武官陪祭。忌辰及正旦、孟冬、圣節,亦遣駙馬都尉行禮。親王之藩,詣諸陵辭謁。恭讓章皇后陵,清明、中元、冬至、忌辰內官行禮。西山景皇帝陵,祭期如上,儀賓行禮。

  初,成祖易黃土山名天壽山。嘉靖十年,名祖陵曰基運山,皇陵曰翌圣山,孝陵曰神烈山,顯陵曰純德山,及天壽山,并方澤從祀,所在有司祭告各陵山祇。禮官因奏:“神祇壇每年秋祭,有鐘山、天壽山之神,今宜增基運等山。”從之。

  十四年,諭禮部尚書夏言:“清明節既遣官上陵,內殿復祭,似涉煩復。”言因言:“我朝祀典,如特享、時享、祫享、禘祭,足應經義,可為世法。惟上陵及奉先殿多沿前代故事。上陵之祀,每歲清明、中元、冬至凡三。中元俗節,事本不經。往因郊祀在正首,故冬至上陵,蓋重一氣之始,伸報本之義。今冬至既行大報配天之禮,則陵事為輕。況有事南郊,乃輟陪祀臣僚,遠出山陵,恐于尊祖配天之誠未盡。可罷冬至上陵,而移中元于霜降,惟清明如舊。蓋清明禮行于春,所謂雨露既濡,君子履之,有怵惕之心者也。霜降禮行于秋,所謂霜露既降,君子履之,有凄愴之心者也。二節既遣官上陵,則內殿之祭,誠不宜復。”遂著為令。

  十五年,諭言曰:“廟重于陵,其禮嚴。故廟中一帝一后,陵則二三后配葬。今別建奉慈殿,不若奉主于陵殿為宜。且梓宮配葬,而主乃別置,近于黜之,非親之也。”乃遷孝肅、孝穆、孝惠三后神主于陵殿。又諭言曰:“三后神主稱皇太后、太皇太后者,乃子孫所奉尊稱。今既遷陵殿,則名實不準。”言等議曰:“三后神主,禮不祔廟,義當從祧。遷奉陵殿,深合典禮。其稱皇太后、太皇太后者,乃子孫所上尊號。今已遷奉于陵,則當從夫婦之義,改題孝肅神主,不用睿字,孝穆、孝惠神主,俱不用純字,則嫡庶有別,而尊親并隆矣。”命如擬行。又諭:“祭告長陵等七陵俱躬叩拜,恭讓章皇后、景皇帝陵亦展拜一次,以慰追感之情。”十七年,改陵殿曰祾恩殿,門曰祾恩門。又建成祖圣跡亭于平臺山,率從官行祭禮。二十一年,工部尚書顧璘請以帝所上顯陵圣制歌詩,制為樂章,享獻陵廟。禮部言:“天壽山諸陵,歲祀皆不用樂。”已而承天府守備太監傅霖乞增顯陵歲暮之祭。部議言:“諸陵皆無歲暮祀典。”詔并從部議。

  隆慶二年,帝詣天壽山春祭。前一日,告世宗幾筵及奉先、弘孝、神霄殿。駕至天壽山紅門降輿,由左門入,升輿,駐蹕感思殿。越二日,質明行禮。帝青袍,乘板輿至長陵門外,東降輿,由殿左門入,至拜位,上香,四拜。至神御前獻帛、獻爵訖,復位。亞獻、終獻,令執爵者代,復四拜。馀如常祭之儀。隨詣永陵行禮。是日遣官六員,俱青服,分祭六陵。

  萬歷八年,謁陵禮如舊。十一年,復謁陵。禮部言:“宜遵世宗彝憲,酌分二日,以次展拜。”乃定長、永、昭三陵,上香,八拜,親奠帛。初獻,六陵二寢,上香,四拜。其奠帛三獻,俱執事官代。十四年,禮部言:“諸妃葬金山諸處者,嘉靖中俱配享各陵殿,罷本墳祭。今世廟諸妃安厝西山者,宜從其例。至陵祭品物,九陵、恭讓、恭仁之陵止于酒果,而越、靖諸王及諸王妃則又有牲果祝文,反從其厚者,蓋以九陵帝后,歲暮已祫祭于廟,旬日內且復有孟春之享,故元旦陵殿止用酒果,非儉也;諸王諸妃則祫祭春祭皆不與,元旦一祭不宜從簡,故用牲帛祝文,非豐也。特恭讓、恭仁既不與祫享于廟中,又不設牲帛于陵殿,是則禮文之缺,宜增所未備。而諸王諸妃祝文,尚仍安厝時所用,宜改敘歲時遣官之意,則情順禮安。”報可。

  凡山陵規制,有寶城,長陵最大,徑一百一丈八尺。次永陵,徑八十一丈。各陵深廣丈尺有差。正前為明樓,樓中立帝廟謚石碑,下為靈寢門。惟永陵中為券門。左右墻門各一樓。明樓前為石幾筵,又前為祾恩殿、祾恩門。殿惟長陵重檐九間,左右配殿各十五間。永陵重檐七間,配殿各九間。諸陵俱殿五間,配殿五間。門外神庫或一或二,神廚宰牲亭,有圣跡碑亭。諸陵碑俱設門外,率無字。長陵迤南有總神道,有石橋,有石像人物十八對,擎天柱四,石望柱二。長陵有《神功圣德碑》,仁宗御撰,在神道正南。南為紅門,門外石牌坊一。門內有時陟殿,為車駕更衣之所。永陵稍東有感思殿,為駐蹕之所。殿東為神馬廠。

  忌辰

  洪武八年四月,仁祖忌日,太祖親詣皇陵致祭。永樂元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定,高皇帝忌辰前二日,帝服淺淡色衣,御西角門視事。不鳴鐘鼓,不行賞罰,不舉音樂,禁屠宰。百官淺淡色衣、黑角帶朝參。至日,親祀于奉先殿,仍率百官詣孝陵致祭。高皇后忌辰如之。

  宣德四年令,凡遇忌辰,通政司、禮科、兵馬司勿引囚奏事。五年,敕百官朝參輟奏事儀。

  英宗即位,召禮臣及翰林院議忌辰禮。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學士楊溥議:“每歲高廟帝后、文廟帝后、仁宗忌辰,服淺淡色服,不鳴鐘鼓,于奉天門視事。宣宗忌辰,小祥之日,于西角門視事。”從之。

  弘治十四年令,凡遇忌辰,朝參官不得服纻絲紗羅衣。景皇帝、恭讓皇后忌辰,遇節令,服青絲花樣。宣宗忌辰,遇祭祀,服紅。十六年八月,吏部尚書馬文升言:“宣德間,仁宗忌辰,諸司悉免奏事。自太祖至仁宗生忌,俱輟朝。其后不知何時,仁宗忌辰,依前奏事。惟太祖至憲宗忌辰,百官淺淡色服、黑角帶。朝廷亦出視朝,鳴鐘鼓,奏事。臣思自仁至憲,世有遠近,服有隆 。請自仁宗忌辰、英宗生忌日,視朝,鳴鐘鼓。若遇憲宗及孝穆皇太后忌日,不視朝,著淺淡服,進素膳,不預他事。或遵宣宗時例,自太祖至憲宗生忌,俱輟朝一日。憲宗、孝穆忌日,如臣所擬。”帝下禮部議。部臣言:“經傳所載,忌日為親 之日。則 日為忌,非謂生辰也。其曰忌日不用,不以此日為他事也。曰忌日不樂,是不可舉吉事也,此日當專意哀思父母,余事皆不舉。但先朝事例,迄今見行,未敢更易。”帝乃酌定以淺淡服色視事。

  嘉靖七年令,忌辰只祭本位。十八年令,高廟帝后忌辰祭于景神殿,列圣帝后忌辰祭于永孝殿。二十四年令,仍祭于奉先殿。

  乘輿受蕃國王訃奏儀

  凡蕃國王薨,使者訃奏至,于西華門內壬地設御幄,皇帝素服乘輿詣幄。太常卿奏:“某國世子遣陪臣某官某,奏某國王臣某薨。”承制官至使者前宣制曰:“皇帝致問爾某國王某,得何疾而逝。”使者答故。其儀大略如臨王公大臣喪儀,但不舉哀。

  凡塞外都督等官訃至,永樂間遣官赍香鈔諭祭。后定例,因其奏請,給與表里祭文,令攜歸自祭。來京病故者,遣官諭祭或賜棺賜葬。后定年終類奏,遣官祭之。若在邊歿于戰陣者,不拘此例。凡外國使臣病故者,令所在官司賜棺及祭,或欲歸葬者聽。

  乘輿為王公大臣舉哀儀

  洪武二年,開平王常遇春卒于軍。訃至,禮官請如宋太宗為趙普舉哀故事。遂定制,凡王公薨,訃報太常司,示百官,于西華門內壬地設御幄,陳御座,置素褥。設訃者位于前,設百官陪哭位東西向,奉慰位于訃者位北,北向。贊禮二人,位于訃者位之北,引訃者二人,位于贊禮之南,引百官四人,位于陪位之北,皆東西向。其日,備儀仗于奉天門迎駕。皇帝素服乘輿詣幄,樂陳于幄之南,不作。太常卿奉:“某官來訃,某年月日,臣某官以某疾薨,請舉哀。”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百官奉慰訖,分班立。訃者四拜退,太常卿奏禮畢。乘輿還宮,百官出。東宮為王公舉哀儀同,但設幄于東宮西門外,陪哭者皆東宮屬。

  乘輿臨王公大臣喪儀

  凡王公大臣訃奏,太史監擇皇帝臨喪日期。拱衛司設大次于喪家大門外,設御座于正廳中。有司設百官次于大次之左右。侍儀司設百官陪立位于廳前左右,引禮四人位于百官之北,東西向。設喪主以下拜位于廳前,主婦以下哭位于殯北幔中。其日,鑾駕至大次,降輅,升輿,入易素服。百官皆易服,先入就廳前,分班侍立。御輿出次。喪主以下免绖去杖,衰服,出迎于大門外。望見乘輿,止哭,再拜,入于門內之西。乘輿入門,將軍四人前導,四人后從。入至正廳,降輿,升詣靈座前,百官班于后。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三上香,三祭酒。出至正廳御座,主喪以下詣廳下拜位,再拜。承制官詣喪主前云“有制”。喪主以下皆跪。宣制訖,皆再拜,退立于廳西。太常卿奏禮畢,皇帝升輿,出就大次,易服。御輿出,喪主以下詣前再拜退。皇帝降輿升輅,喪主杖哭而入。諸儀衛贊唱,大略如常。

  其公、侯卒葬輟朝禮,洪武二十三年定。凡公、侯卒于家者,聞喪輟朝三日。下葬,一日。卒于外者,聞喪,一日。柩至京,三日。下葬,仍一日。凡輟朝之日,不鳴鐘鼓,各官淺淡色衣朝參。初制,都督至都指揮卒,輟朝二日。永樂后更定,惟公、侯、駙馬、伯及一品官,輟朝一日。

  中宮為父祖喪儀

  凡中宮父母薨,訃報太常寺,轉報內使監。前期,設薦于別殿東壁下,為皇后舉哀位及內命婦以下哭位。皇后出詣別殿,內使監令奏:“考某官以某月某日薨”,母則云“妣某夫人”,祖考、妣同。皇后哭,內命婦以下皆哭盡哀。皇后問故,又哭盡哀。乃素服,內命婦皆素服,止哭,還宮。

  內使監令奏聞。得旨:“皇后奔喪。”喪家設薦席于喪寢之東,從臨內命婦哭位于其下,主喪以下哭位于喪寢之西,主婦以下哭位于喪寢之北幔下。至日,內使監進堊車,備儀仗導引。皇后素服出宮,升輿,三面白布行帷。至閣外,降輿,升堊車。至喪家大門內,降車哭入,仍以行帷圍護。從臨者皆哭入。喪主以下,降詣西階下立哭。皇后升自東階,進至尸東,憑尸哭。從臨者皆哭。喪主升自西階,俱哭于尸西。皇后至哭位,內使監令跪請止哭。應奉慰者詣皇后前,奉慰如常禮。如皇后候成服,則從臨命婦應還者先還。如本日未即奔喪,則是晡復哭于別殿。尚服制皇后齊衰及從臨命婦孝服,俟喪家成服日進之。詣靈前再拜,上香,復位,再拜。如為諸王外戚舉哀,仍于別殿南向,不設薦位。

  遣使臨吊儀

  太常司奉旨遣吊。前期,設宣制位于喪家正廳之北,南向;喪主受吊位于南,北向;婦人立哭位于殯北幕下。其日,使者至。喪主去杖,免绖衰服,止哭,出迎于中門外。復先入,就廳前拜位。內外止哭,使者入,就位稱有制。喪主以下再拜跪。宣制曰;“皇帝聞某官薨,遣臣某吊。”喪主以下復再拜。禮畢,內外皆哭。使者出,喪主至中門外,拜送,杖哭而入。宮使則稱有令。至遣使賻贈及致奠,其儀節亦相仿云。賻贈之典,一品米六十石,麻布六十匹。二品以五,三品、四品以四,五品、六品以三,公侯則以百。永樂后定制,公、侯、駙馬、伯皆取上裁。凡陣亡者全支,邊遠守御出征及出海運糧病故半支。

  其遣百官會王公大臣喪儀。前期,有司于喪家設位次。其日,百官應會吊者素服至。喪主以下就東階哭位,主婦以下就殯北哭位。百官入,就殯前位哭,主喪主婦以下皆哭。止哭,再拜,主喪以下答拜。班首詣喪主前展慰畢,百官出,喪主拜送,杖哭而入。會葬儀同。

  遣使冊贈王公大臣儀

  前期,禮部奏請制冊,翰林院取旨制文,中書省禮部奏請某官為使。其日,祠祭司設龍亭、香亭于午門前正中,執事于受冊者家設宣制官位于正廳之東北,南向;喪主代受冊命者位于廳前,北向。禮部官封冊文,以盝匣盛之,黃袱裹置龍亭中。儀仗、鼓樂前導,至其家。代受冊者出迎于大門外。執事舁龍亭置廳上正中,使者入,立于東北。代受冊者就拜位,再拜。使者稍前,稱“有制”。代受冊者跪。宣制曰:“皇帝遣臣某,冊贈故某官某為某勛某爵。”宣訖,代受冊者復再拜。使者取冊授之,代受冊者捧置靈座前。使者出,代受冊者送至大門外。如不用冊者,吏部用誥命,喪家以冊文錄黃,設祭儀于靈前。代受冊者再拜,執事者展黃立讀于左。喪主以下皆再拜,焚黃。

  賜祭葬

  洪武十四年九月,衍圣公孔希學卒,遣官致祭。其后,群臣祭葬,皆有定制。太祖諭祭群臣文,多出御筆。嘉靖中,世宗為禮部尚書席書、兵部尚書李承勛親制祭文。皆特典,非常制也。

  隆慶元年十二月,禮部議上恤典條例:凡官員祭葬,有無隆 之等,悉遵《會典》。其特恩,如侍從必日侍講讀、軍功必躬履行陣、東宮官必出閣講授有勞者。據嘉靖中事例,祭葬加一等,無祭者與祭一壇,無葬者給半葬,半葬者給全葬。講讀官五品本身有祭,四品及父母,三品及妻。軍功四品得祭葬,三品未滿及父母。講讀年久、啟沃功多、軍旅身殲、勛勞茂著者,恩恤加厚,臨期請旨。

  《會典》,凡一品官,祭九壇。父母妻加祭。或二壇、一壇,或妻止一壇者,恩難預擬,遇有陳乞,酌擬上請。二品,二壇。加東宮三少,或兼大學士贈一品者,至四壇,父母妻俱一壇,致仕加三少者加一壇,加太子太保者加三壇,妻未封夫人者不祭。三品祭葬,在任、致仕俱一壇,兼學士贈尚書者二壇,未及考滿病故者一壇減半。造葬悉如舊例。四、五品官不得重封。故四品官由六七品升者,父母有祭。由五品升者,以例不重封,遂不得祭。今定四品官,凡經考滿者,父母雖止授五品封,亦與祭一壇。四品以上官,本身及父母恩典,必由考滿而后得。然有二品、三品共歷四五年,父母未授三品封,終不得沾一祭者,宜并敘年資。二品、三品共歷三年以上者,雖未考三品滿,本身及父母俱與三品祭葬。三品四品,共歷三年以上者,雖未考四品滿,本身用三品未考滿例,祭一壇半,葬父母祭一壇。凡被劾閑住者,雖遇覃恩,復致仕,仍不給祭葬。

  勛臣祭葬,皇親出自上裁。駙馬都尉祭十五壇。公、侯、伯在內掌府事坐營、在外總兵有殊勛加太子太保以上者,遵《會典》。公、侯十六壇,伯十五壇,掌府坐營總兵有勛勞者七壇,掌府坐營年勞者五壇,掌府坐營而政跡未著者四壇,管事而被劾勘明閑住者二壇,被劾未經勘實者一壇。勘實罪重者,并本爵應得祭葬皆削。又正德間,公、侯、伯本祭俱三壇,嘉靖間二壇。今遵嘉靖例,以復《會典》之舊。武臣祭葬,遵正德、嘉靖例,都督同知僉事、錦衣衛指揮祭三壇,署都督同知僉事一壇,馀推類行之。

  帝從其議。萬歷六年更定,凡致仕養病終養聽用等官,祭葬俱與現任官同。十二年續定,被劾自陳致仕官,有日久論定原無可議者,仍給祭葬,父母妻視本身為差等。

  喪葬之制

  洪武五年定。凡襲衣,三品以上三,四品、五品二,六品以下一。飯含,五品以上飯稷含珠,九品以上飯粱含小珠。銘旌、絳帛,廣一幅,四品以上長九尺,六品以上八尺,九品以上七尺。斂衣,品官朝服一襲,常服十襲,衾十番。靈座設于柩前,作白絹結魂帛以依神。棺槨,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槨用土杉。墻翣,公、侯六,三品以上四,五品以上二。明器,公、侯九十事,一品、二品八十事,三品、四品七十事,五品六十事,六品、七品三十事,八品、九品二十事。引者,引車之紼也;披者,以纁為之,擊于輀車四柱,在旁執之,以備傾覆者也;鐸者,以銅為之,所以節挽歌者。公、侯四引六披,左右各八鐸。一品、二品三引四披,左右各六鐸。三品、四品二引二披,左右各四鐸。五品以下,二引二披,左右各二鐸。羽幡竿長九尺,五品以上,一人執之以引柩,六品以下不用。功布,品官用之,長三尺。方相,四品以上四目,七品以上兩目,八品以下不用。柳車上用竹格,以彩結之,旁施帷幔,四角重流蘇。志石二片,品官皆用之。其一為蓋,書某官之墓;其一為底,書姓名、鄉里、三代、生年、卒葬月日及子孫、葬地。婦人則隨夫與子孫封贈。二石相向,鐵束埋墓中。祭物,四品以上羊豕,九品以上豕。

  初,洪武二年,敕葬開平王常遇春于鐘山之陰,給明器九十事,納之墓中。鉦二,鼓四,紅旗,拂子各二,紅羅蓋、鞍、籠各一,弓二,箭三,灶、釜、火爐各一,俱以木為之。水罐、甲、頭盔、臺盞、杓、壺、瓶、酒甕、唾壺、水盆、香爐各一,燭臺二,香盒、香匙各一,香箸二,香匙箸瓶、茶鐘、茶盞各一,箸二,匙二,匙箸瓶一,碗二,楪十二,橐二,俱以錫造,金裹之。班劍、牙仗各一,金裹立瓜、骨朵戟、響節各二,交椅、腳踏、馬杌各一,誕馬六,槍、劍、斧、弩、食桌、床、屏風、柱杖、箱、交床、香桌各一,凳二,俱以木為之。樂工十六,執儀伏二十四,控士六,女使十,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神四,門神二,武士十,并以木造,各高一尺。雜物,翣六,璧一,筐、笥、楎、椸、衿、鞶各一,笣二,筲二,糧漿瓶二,油瓶一,紗廚、暖帳各一。束帛青三段,纁二段,每段長一丈八尺。后定制,公、侯九十事者準此行之。余以次減 。

  碑碣

  明初,文武大臣薨逝,例請于上,命翰林官制文,立神道碑。惟太祖時中山王徐達、成祖時榮國公姚廣孝及弘治中昌國公張巒治先塋,皆出御筆。其制自洪武三年定。五品以上用碑,龜趺螭首。六品以下用碣,方趺圓首。五年,復詳定其制。功臣歿后封王,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廣三尺六寸,龜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二品麟鳳蓋,三品天祿辟邪蓋,四品至七品方趺。首視功臣歿后封王者,遞 二寸,至一尺八寸止。碑身遞 五寸,至五尺五寸止。其廣遞 二寸,至二尺二寸止。趺遞 二寸,至二尺四寸止。

  墳塋之制,亦洪武三年定。一品,塋地周圍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二品,八十步,高一丈四尺。三品,七十步,高一丈二尺。以上石獸各六。四品,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高六尺。五年重定。功臣歿后封王,塋地周圍一百步,墳高二丈,四圍墻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塋地如舊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墳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遞 二尺。一品墳墻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遞 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無石人,五品無石虎,六品以下無。

  當太祖時,盱眙揚王墳置守戶二百一十,宿州徐王墳置墳戶九十三,滁州滁陽王墳亦置墳戶。四年,又賜功臣李善長、徐達、常茂、馮勝墳戶百五十,鄧愈、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顧時、陳德、耿炳文、吳楨、孫恪、郭興墳戶百。成化十五年,南京禮部言:“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四人勛臣墳墓,俱在南京城外,文忠曾孫萼等,以歲久頹壞為言,請命工修治。”帝可其奏,且令無子孫者,復墓旁一人守護之。

  賜謚

  親王例用一字;郡王二字,文武大臣同。與否自上裁。若官品未高而侍從有勞,或以 勤事者,特賜謚,非常例。洪武初,有應得謚者,禮部請旨,令禮部行翰林院擬奏。弘治十五年定制,凡親王薨,行撫、按,郡王病故,行本府親王及承奉長史,核勘以奏,乃議謚。文武大臣請謚,禮部取旨,行吏兵部考實責。禮部定三等,行業俱優者為上,頗可者為中,行實無取者為下,送翰林院擬謚。有應謚而未得者,撫、按、科道官以聞。

  按明初舊制,謚法自十七字至一字,各有等差。然終高帝世,文臣未嘗得謚,武臣非贈侯伯不可得。魯、秦二王曰荒、曰愍。至建文謚王祎,成祖謚胡廣,文臣始有謚。迨世宗則濫及方士,且加四字矣。定例,三品得謚,詞臣謚“文”。然亦有得謚不止三品,謚“文”不專詞臣者,或以勛勞,或以節義,或以望實,破格崇褒,用示激勸。其冒濫者,亦間有之。

  萬歷元年,禮臣言:“大臣應得謚者,宜廣詢嚴核。應謚而未請者,不拘遠近,撫、按、科道舉奏,酌議補給。”十二年,禮臣言:“大臣謚號,必公論允服,毫無瑕疵者,具請上裁。如行業平常,即官品雖崇,不得概予。”帝皆從之。三十一年,禮部侍郎郭正域請嚴謚典。議奪者四人:許論、黃光升、呂本、范廉;應奪而改者一人:陳瓚;補者七人:伍文定、吳悌、魯穆、楊繼宗、鄒智、楊源、陳有年。閣臣沈一貫、朱賡力庇呂本,不從其議。未幾,御史張邦俊請以呂柟從祀孔廟,而論應補謚者,雍泰、魏學曾等十四人。部議久之,共匯題先后七十四人,留中不發。天啟元年,始降旨俞允,又增續請者十人,而邦俊原請九人不與。正域所請伍文定等亦至是始定。凡八十四人。其官卑得謚者,鄒智、劉臺、魏良弼、周天佐、楊允繩、沈煉、楊源、黃鞏、楊慎、周怡、莊鹔、馮應京皆以直諫,孟秋、張元忭、曹端、賀欽、陳茂烈、馬理、陶望齡皆以學行,張銓以忠義,李夢陽以文章,魯穆、楊繼宗、張朝瑞、朱冠、傅新德、張允濟皆以清節,楊慎之文憲,莊鹔之文節,則又兼論文學云。

  三年,禮部尚書林堯俞言:“謚典五年一舉,自萬歷四十五年至今,蒙恤而未謚者,九卿臺省會議與臣部酌議。”帝可之。然是時,遲速無定。六年,禮科給事中彭汝楠言:“耳目近則睹記真,宜勿逾五年之限。”又謂:“三品以上為當予謚,而建文諸臣之忠義,陶安等之參帷幄,葉琛等之殉行間,皆宜補謚。”事下禮部,以建文諸臣未易輕擬,不果行。至福王時,始從工科給事中李清言,追謚開國功臣李善長等十四人,正德諫臣蔣欽等十四人,天啟慘 諸臣左光斗等九人,而建文帝之弟允熥、允熞、允熙,子文奎,亦皆因清疏追補。

  品官喪禮

  品官喪禮載在《集禮》、《會典》者,本之《儀禮·士喪》,稽諸《唐典》,又參以朱子《家禮》之編,通行共曉。茲舉大要,其儀節不具錄。

  凡初終之禮,疾病,遷于正寢。屬纊,俟絕氣乃哭。立喪主、主婦,護喪以子孫賢能者。治棺訃告。設必尸床、帷堂,掘坎。設沐具,沐者四人,六品以下三人,乃含。置虛座,結魂帛,立銘旌。喪之明日乃小斂,又明日大斂,蓋棺,設靈床于柩東。又明日,五服之人各服其服,然后朝哭相吊。既成服,朝夕奠,百日而卒哭。乃擇地,三月而葬。告后土,遂穿壙。刻志石,造明器,備大舉,作神主。既發引,至墓所,乃窆。施銘旌志石于壙內,掩壙復土,乃祠后土于墓。題主,奉安。升車,反哭。

  凡虞祭,葬之日,日中而虞,柔日再虞,剛日三虞。若去家經宿以上,則初虞于墓所行之。墓遠,途中遇柔日,亦于館所行之。若三虞,必俟至家而后行。三虞后,遇剛日卒哭。

  明日祔家廟。期而小祥。喪至此凡十三月,不計閏。古卜日祭,今止用初忌,喪主乃易練服。再期而大祥。喪至此凡二十五月,亦止用第二忌日祭。陳禫服,告遷于祠堂。改題神主,遞遷而西,奉神主入于祠堂。徹靈座,奉遷主埋于墓側。大祥后,間一月而禫。喪到此計二十有七月。卜日,喪主禫服詣祠堂,祗薦禫事。

  其在遠聞喪者,始聞,易服,哭而行。至家,憑殯哭,四日而成服。若未得行,則設位,四日而變服。若既葬,則先哭諸墓,歸詣靈座前哭,四日成服。齊衰以下聞喪,為位而哭。若奔喪,則至家成服。若不奔喪,四日成服。凡有改葬者,孝子以下及妻、妾、女子子,俱緦麻服,周親以下素服。不設祖奠,無反哭,無方相魌頭,余如常葬之儀。既葬,就吉帷靈座前一虞。孝子以下,出就別所,釋緦服素服而還。

  洪武二十六年四月,除期服奔喪之制。先是百官聞祖父母、伯叔、兄弟喪,俱得奔赴。至是吏部言:“祖父母、伯叔、兄弟皆系期年服。若俱令奔喪守制,或一人連遭五六期喪,或道路數千里,則居官日少,更易繁數,曠官廢事。今后除父母、祖父母承重者丁憂外,其余期喪不許奔,但遣人致祭。”從之。

  士庶人喪禮

  《集禮》及《會典》所載,大略仿品官制,稍有損益。洪武元年,御史高元侃言:“京師人民,循習舊俗。凡有喪葬,設宴,會親友,作樂娛尸,竟無哀戚之情,甚非所以為治。乞禁止以厚風化。”乃令禮官定民喪服之制。

  五年詔定:“庶民襲衣一稱,用深衣一、大帶一、履一雙,裙袴衫襪隨所用。飯用粱,含錢三。銘旌用紅絹五尺。斂隨所有,衣衾及親戚禭儀隨所用。棺用堅木,油杉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紅。明器一事。功布以白布三尺引柩。柳車以衾覆棺。志石二片,如官之儀。塋地圍十八步。祭用豕,隨家有無。”又詔:“古之喪禮,以哀戚為本,治喪之具,稱家有無。近代以來,富者奢僣犯分,力不足者稱貸財物,夸耀殯送,及有惑于風水,停柩經年,不行安葬。宜令中書省臣集議定制,頒行遵守,違者論罪。”又諭禮部曰:“古有掩骼埋胔之令,近世狃元俗, 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傷恩敗俗,莫此為甚。其禁止之。若貧無地者,所在官司擇寬閑地為義冢,俾之葬埋。或有宦游遠方不能歸葬者,官給力費以歸之。”

  服紀

  明初頒《大明令》,凡喪服等差,多因前代之舊。洪武七年,《孝慈錄》成,復圖列于《大明令》,刊示中外。

  先是貴妃孫氏薨,敕禮官定服制。禮部尚書牛諒等奏曰:“周《儀禮》,父在,為母服期年,若庶母則無服。”太祖曰:“父母之恩一也,而低昂若是,不情甚矣。”乃敕翰林院學士宋濂等曰;“養生送 ,圣王大政。諱亡忌疾,衰世陋俗。三代喪禮散失于衰周,厄于暴秦。漢、唐以降,莫能議此。夫人情無窮,而禮為適宜。人心所安,即天理所在。爾等其考定喪禮。”于是濂等考得古人論服母喪者凡四十二人,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服期年者十四人。太祖曰:“三年之喪,天下通喪。觀愿服三年,視愿服期年者倍,豈非天理人情之所安乎?”乃立為定制。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 衰三年。嫡子、眾子為庶母,皆齊衰杖期。仍命以五服喪制,并著為書,使內外遵寧。其制服五。曰 衰,以至粗麻布為之,不縫下邊。曰齊衰,以稍粗麻布為之,縫下邊。曰大功,以粗熟布為之。曰小功,以稍粗熟布為之。曰緦麻,以稍細熟布為之。

  其敘服有八。曰 衰三年者:子為父母,庶子為所生母,子為繼母,謂母卒父命他妾養己者,子為養母,謂自幼過房與人者;女在室為父母,女嫁被出而反在室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承重及曾高祖父母承重者;為人后者為所后父母,及為所后祖父母承重;夫為后則妻從服,婦為舅姑;庶子之妻為夫之所生母;妻妾為夫。

  曰齊衰杖期者:嫡子眾子為庶母;嫡子眾子之妻為夫之庶母,為嫁母、出母、父卒繼母改嫁而已從之者;夫為妻。

  曰齊衰不杖期者:父母為嫡長子及眾子,父母為女在室者,繼母為長子及眾子,慈母為長子及眾子;孫為祖父母,孫女雖適人不降,高曾皆然;為伯叔父母;妾為夫之長子及眾子,為所生子;為兄弟,為兄弟之子及兄弟之女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在室者;妾為嫡妻;嫁母、出母為其子;女在室及雖適人而無夫與子者,為其兄弟及兄弟之子;繼母改嫁為前夫之子從己者;為繼父同居兩無大功之親者;婦人為夫親兄弟之子,婦人為夫親兄弟子女在室者;女出嫁為父母;妾為其父母;為人后者為其父母;女適人為兄弟之為父后者;祖為嫡孫;父母為長子婦。

  曰齊衰五月者:為曾祖父母。

  曰齊衰三月者:為高祖父母,為繼父昔同居而今不同者,為繼父雖同居而兩有大功以上親者。

  曰大功九月者: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及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為眾子婦,為女之出嫁者;祖為眾孫;為兄弟之子婦;婦人為夫之祖父母,為夫之伯叔父母,為夫之兄弟之子婦,為夫兄弟之女嫁人者;女出嫁為本宗伯叔父母,及為兄弟與兄弟之子,為姑姊妹及兄弟之女在室者;為人后者為其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妻為夫本生父母;為兄弟之子為人后者。

  曰小功五月者:為伯叔祖父母,為同堂伯叔父母,為再從兄弟及再從姊妹在室者,為同堂兄弟之子,為祖姑在室者,為從祖姑在室者,為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為兄弟之妻;為人后者為其姑姊妹適人者;為嫡孫婦,為同堂姊妹之出嫁者,為孫女適人者,為兄弟之孫及兄弟之女孫在室者,為外祖父母,為母之兄弟姊妹,為同母異父之兄弟姊妹,為姊妹之子;婦人為夫之姑及夫之姊妹,為夫之兄弟及夫兄弟之妻,為夫兄弟之孫及夫兄弟之女孫在室者,為夫同堂兄弟之子及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

  曰緦麻三月者:為族曾祖父母,為族伯叔祖父母,為族父母,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為族曾祖姑在室者,為族祖姑及族姑在室者,為兄弟之曾孫,女在室同,為曾孫玄孫,為同堂兄弟之孫,女在室同,為再從兄弟之子,女在室同,為祖姑、從祖姑及從祖姊妹之出嫁者,為兄弟之孫女出嫁者,為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為乳母,為舅之子,為姑之子,為姨之子,為外孫,為婿,為妻之父母,為兄弟孫之婦,為同堂兄弟子之婦,為同堂兄弟之妻,為外孫婦,為甥婦;婦人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為夫之叔伯祖父母,為夫之同堂伯叔父母,為夫兄弟之曾孫,為夫之同堂兄弟,為夫同堂兄弟之孫,孫女同,為夫再從兄弟之子,為夫兄弟之孫婦,為夫同堂兄弟子之婦,為夫同堂兄弟之妻,為夫同堂姊妹,為夫之外祖父母,為夫之舅及姨,為夫之祖姑及從祖姑在室者;女出嫁為本宗叔伯祖父母,為本宗同堂叔伯父母,為本宗同堂兄弟之子女,為本宗祖姑及從祖姑在室者,為本宗同堂姊妹之出嫁者;為人后者為本生外祖父母。

  嘉靖十八年正月,諭輔臣:“昨居喪理疾,閱《禮記·檀弓》等篇,其所著禮儀制度俱不歸一,又不載天子全儀。雖曰‘三年之喪,通乎上下’,而今昔亦有大不同者。皇祖所定,未有全文,每遇帝后之喪,亦未免因仍為禮。至于冠裳衰绖,所司之制不一,其與禮官考定之。自初喪至除服,冠裳輕重之制具為儀節,俾歸至當。”于是禮部議喪服諸制奏之。帝令更加考訂,畫圖注釋,并祭葬全儀,編輯成書備覽。

譯文及注釋

  洪武元年三月,派遣官吏祭祀仁祖陵墓。

  洪武二年,加陵號英陵。

  禮部尚書崔亮請求命令太常舉行祭告禮。

  博士孫吾與說:“陵墓的制度,沒有哪個朝代比漢代更齊備的了,最初沒有祭告的禮制。

  廟號、陵號不同。

  廟號是改變對大行皇帝的稱呼,必定記上冊謐,告之于神明,陵號卻是后代罐位帝王用來識別先后而已。

  希望罷除英陵的祭告。”崔亮說:“漠光武帝加先人陵號為昌,宋太祖加高、曾、祖、父的陵號為欽、康、定、安。

  因為尊崇父輩、祖輩,就應當尊崇父輩、祖輩的陵墓,尊崇父輩、祖輩的陵墓就必定要祭告,禮根據人情確定,祭告為對。”朝廷議論都認為崔亮對,便聽從他的請求。

  熙祖的陵墓,每年正月初一日、清明、中元、冬至以及每月的朔日和望日,本署官吏供給祭品舉行祭禮。

  又在那個地方迢望祭祀德祖、懿祖二陵墓。

  英陵后來改稱皇陵,增加十月祭祀一次,都是本署官舉行祭禮;朔日、望日,由中都留守司官吏舉行祭禮。

  洪武八年,下詔命令翰林院討論皇帝陵墓朔日、望日、節令祭祀的禮儀。

  學士樂韶鳳等人說:“漢代各廟陵園有便殿,日祭在寢,月祭在廟,季節祭祀在便殿。

  后漢建都洛陽,因關西各陵墓久速,只是四季用特牲祭祀。

  每次皇帝臨幸關西,便親自拜謁。

  每年正月祭祀郊廟結束,依次祭奠洛陽各陵墓。

  唐代園陵的制度,皇祖以上的陵墓,都是朔日、望日獻上祭品,元日、冬至、寒食、伏臘、社日等節日各祭祀一次。

  皇父的陵墓,朔日、望日以及節氣祭日進獻祭品,又在各陵墓進獻時新祭品。

  永徽二年,規定獻陵朔日、望日、冬至、夏至、伏日、臘日、清明、社日等節日,都獻上祭品。

  開元年問,敕命獻、昭、干、定、橋、恭六陵,朔日、望日獻上祭品,冬至、寒食各自設一次祭祀。

  宋代每年春季、秋季的第二月,派遣太常宗正卿朝拜各陵墓。

  我大明朝舊有禮儀,每年元旦、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冬至日,都用太牢禮,派遣官員祭祀。

  白塔二處,便用少牢禮,由宦官舉行祭禮。

  現在擬定按照舊有禮儀,增加夏至日用太牢禮,其它伏日、臘日、社日、每月朔日及望日。

  便用特羊即一只羊,由祠祭署官員舉行祭禮。

  如果節日與朔日、望日、伏日、臘日、社日同一天,便用節氣禮。”聽從此議。

  洪武十六年,孝陵殿完工,命令皇太子用祭牲醴酒進行祭祀。

  清晨陳列祭儀結束,皇太子、親王從束門進入,到殿中拜位,都是拜四拜。

  皇太子稍微靠前,上三道香,祭奠酒,朗讀祝辭說:“園陵剛剛開始營建,祭享的禮儀沒有具備。

  現在禮殿已經建成,供奉安放神位,恭敬地祭告。”于是舉行第二次獻酒、最后一次獻酒的禮儀,皇太子以下都拜四拜,執事行禮都是內官。

  洪武二十六年下令,車馬經過陵墓,以及守護皇陵的官吏平民進入陵墓,在百步以外下馬,違犯的以大不敬判罪。

  建文初年,規定孝陵每年正月旦日、孟冬、 之日、生之日,都要上香。

  清明、中元、冬至,都要祭祀。

  由有功勛的故舊大臣舉行禮儀,文武官員陪伴祭祀。

  如果親王到藩國,經過京城的要拜謁陵墓。

  官員因公事到京,入城的要拜謁陵墓,出城的要拜辭陵墓。

  國家有大事,派遣官員祭告。

  懿文太子的陵墓在孝陵的左面,四季的第一個月、清明、中元、冬至、每年的最后一天以及 之日,一共九次祭祀。

  丞樂元年,工部因泗州祖陵用黑色瓦提出議論。

  皇帝命令用黃瓦改換,如同皇陸的樣式。

  宣宗即位,派遣鄭王拜謁祭祀孝陵。

  正統二年訓諭,天壽山陵寢,砍伐樹木的從重治罪,都察院張榜禁止,錦衣衛官校巡察,工部欽天監官員環山立地界。

  正統十年,拜謁三陵墓,告諭百官穿淺色衣服,如同洪武、永樂時期的規定。

  南京司禮太監陳祖圭說:“魏國公徐傭每次祭祀孝陵,都從紅券門直接進入,到殿內行禮,僭越妄為,應該改正。”徐倆說:“從紅券門進入的原因,是重視祖宗的祭祀,尊崇皇上的命令。

  從小旁門退出的原因,是遵守臣下的本分。

  遵守舊例,將近一百年,哪里敢擅自改易。”下交禮部討論,說:“長陵和太廟,派官吏致上祭祀,經過的門與孝陵的體制相同,應該按照舊制。”聽從其議。

  弘治元年,派遣內官監護風陽皇陵,凡是官員因公事經過的,都要拜謁陵墓。

  弘治十七年,變更裕陵神位牌。

  當初,議定以孝肅太皇太后陪葬裕陵,已經派遣官員分別告祭諸陵以及天壽山地神,而欽天監因為此年的兇神在北方,方向不吉利。

  內官監也說英廟的陵寢,難以輕易移動,于是討論另外建廟,供奉安放神位牌。

  皇帝心中不悅,最終移動英廟居中,孝莊處在左,孝肅附在右。

  璽德年問,規定長陵以下各陵墓,各設神宮監和衛以及祠祭署。

  凡是清明、中元、冬至日,都分別派遣駙馬都尉舉行祭禮,文武官員陪伴祭祀。

  忌日以及正月初一、十月、生日,也派遣駙馬都尉舉行祭禮。

  親王到藩國,到各陵拜辭。

  恭讓章皇后陵墓,清明、中元、冬至、 的日子由內官舉行祭禮。

  西山景皇帝陵墓,祭祀日期如同上面,儀賓舉行祭禮。

  當初,成祖改黃土山為天壽山。

  嘉靖十年,給祖陵命名為基運山,皇陵名翌圣山,孝陵名神烈山,顯陵為純德山,以及天壽山,各山都在方丘大澤從祀地只,各處主管官吏祭告各陵墓的山神。

  禮官于是上奏說:“神祇壇每年秋天祭祀,有鐘山、天壽山之神,現在應該增加基運等山。”聽從其奏。

  嘉靖十四年,訓諭禮部尚書夏言:“清明節派遣官吏到祖宗陵墓祭祀以后,內殿又祭祀,似顯得煩瑣重復。”夏言說:“我朝祭祀的典制,如特享、時享、袷祭、柿祭,足以與經義相應,可以為后世效法。

  只有到祖先陵墓祭祀以及奉先殿多沿用前代的舊例。

  到祖先陵墓的祭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日共三次。

  中元是俗問節日,事情本來不合經義。

  以往因為郊祀在每年的第一個月,所以冬至日到祖先陵墓進行祭祀,是因為重視一氣的開始,伸張報答根本的意思。

  現在冬至日已經舉行大祭天神而以先祖配祭的禮儀,那么陵墓祭祀之事便輕了。

  何況有南郊的祭祀,卻停止臣僚陪祭,遠到山陵祭祀,恐怕對尊崇祖宗配祭天神的真誠沒有盡心。

  可以罷除冬至日到祖宗陵墓祭祀,而改移中元日于霜降日,只有清明日的祭祀照舊進行。

  因為淆明的祭禮舉行于春季,這就是所說的雨露既已沾潤,君子履行,有警惕畏懼之心。

  霜降的祭禮舉行于秋季,這就是所說的霜露已降,君子履行,有凄惻悲愴之心。

  二節氣既已派官到祖宗陵墓舉行祭祀,那么內殿的祭祀,實在不應該重復。”于是寫成文字定為法令。

  嘉靖十五年,訓諭夏言說:“廟比陵重要,它的禮儀莊重。

  所以廟中一皇帝一皇后,陵墓便是二三后配葬。

  現在另外建奉慈殿,不如供奉神位牌于陵殿為宜。

  并且靈柩配葬,而神主牌便另外安置,接近于廢黜,而不是親近。”于是遷移孝肅、孝穆、孝惠三后的神位牌于陵殿。

  又訓諭夏言說:“三后神位牌稱皇太后、太皇太后,乃是子孫所尊奉的尊稱。

  現在既已遷移陵殿,便名與實不相稱。”夏言等人議論說:“三后神位牌,按禮不拊祭于廟,按義應當從祧廟。

  遷移供奉于陵殿,很符合古制古禮。

  稱為皇太后、太皇太后,乃是子孫所奉上的尊號。

  現在已經遷移供奉于陵殿,便應當依從夫婦的禮義,改題名為孝肅神位牌,不用睿字,孝穆、孝惠神位牌,都不用純字,那么嫡與庶有區別,而尊崇親近都推重了。”命令按照這樣擬定施行。

  又訓諭:祭告長陵等七陵都親自叩拜,恭讓章皇后、景皇帝陵墓也行跪拜禮一次,以慰藉追念的情意。

  嘉靖十七年,改陵殿為棱恩殿,改門焉棱恩門。

  又在平臺山建立成祖圣跡亭,率領從官舉行祭祀禮。

  嘉靖二十一年,工部尚書顧璘請求把皇帝所獻顯陵圣制歌,制成樂章,祭享獻陵廟。

  禮部說:“天壽山各陵,每年一定時間的祭祀都不用音樂。”隨后承天府守備太監傅霖請求增加顯陵年終的祭祀。

  禮部討論說:“各陵墓都沒有年終的祭祀典禮。”下詔一并依從禮部的提議。

  隆慶二年,皇帝到天壽山舉行春祭。

  前一天,告祭世宗的靈座以及奉先、弘孝、神霄殿。

  皇帝車駕到天壽山紅門,下乘輿,從左門進入,登上乘輿,停留在感思殿。

  過了兩天,天剛亮時舉行祭祀禮。

  皇帝穿青袍,乘著人抬的板輿到長陵門外,在束面下板輿,從殿的左門進入,到達禮拜位置,上俠香,拜四拜。

  到先朝帝王的肖像前面獻上帛、獻上爵,完畢之后,復返原位。

  行亞獻禮,行終獻禮,命令執爵的人代替,又拜四拜。

  其余如同常祭的禮儀。

  隨后到永陵舉行祭禮。

  這一天派遣官員六人,都穿青色服裝,分別祭祀六座陵墓。

  萬歷八年,拜謁陵墓的禮儀照舊。

  萬歷十一年,又拜謁陵墓。

  禮部說:“應該遵循世宗的常法,斟酌分成兩天,依次行跪拜禮。”于是規定長、永、昭三陵,上香,拜八拜,親自祭獻帛。

  行初獻禮,六座陵墓二座寢殿,上供香,拜四拜。

  其它祭奠帛行三次進獻禮,都是主管官代替。

  萬歷十四年,禮部說:“各帝妃埋葬在金山等處的,嘉靖年間都配享各陵殿,罷除本墳的祭祀。

  現在世廟眾妃安葬在西山的,應該依從此例。

  至于陵墓祭祀的物品,九陵、恭讓、恭仁的陵墓只用酒醴果品,而越、靖諸王以及諸王妃則又有犧牲果品和祝禱文,反而用豐厚的祭品,因為九陵皇帝皇后,年終已經在太廟舉行大合祭,十天之內將又有孟春的祭享。

  所以元旦陵殿祭祀祇用酒醴果品,并非儉嗇;諸王諸妃則年終大合祭、春祭都不參與,元旦祭祀一次不應該從簡,所以用犧牲、束帛和祝梼文,不是豐厚。

  只是恭讓、恭仁既不參與在太廟中的大合祭,又不在陵殿設置犧牲、束帛,這便是禮文的闕失,應該增加未曾備辦的祭品。

  而諸王諸妃的祝禱文,還仍然是安葬時所用,應該改敘每年的一定時節派官祭祀的意思,那么便情順禮安。”回報同意。

  凡是山陵規矩制度,有陵墓四周的短垣,長陵最大,長一百零一丈八尺。

  其次是永陵,長八十一丈。

  各陵墓長寬的面積有差別。

  正前方是陵墓前的明樓,樓中立有刻著皇帝廟號謐號的石碑,下面是靈寢門。

  只有永陵中間是拱門,左右墻門各一座樓n陵前明樓前面是石制靈座,又前面是棱恩殿、棱恩門。

  只有長陵殿兩層屋檐的正殿九間,左右配殿各十五間。

  永陵殿的正殿兩層屋檐七問,配殿各九間。

  其余各陵都是正殿五問,配殿五問。

  門外儲藏祭品的庫房有一座或二座,有神廁宰牲亭,有圣跡碑亭。

  各陵墓的碑都設在門外,大都沒有字。

  長陵向南有總墓道,有石橋,有石像人物+八對,有擎天柱四根,石望柱二根。

  長陵有《神功圣德碑》,由仁宗撰寫,在神道正南面。

  南面是紅門,門外石牌坊一座。

  門內有時陟殿,是皇帝更衣之處。

  永陵稍微向東有感思殿,是皇帝停留暫住的地方。

  殿的東面是神馬廠。

  洪武八年四月,是仁祖 的日子,即忌日。

  太祖親自到皇陵祭祀。

  永樂元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上奏確定,高皇帝忌日前二日,皇帝穿淺淡色衣服,駕臨西角門處理政事。

  不敲擊鐘鼓,不實行賞賜處罰,不奏音樂,禁止屠宰牲口。

  百官穿淺淡色衣服,飾黑角帶朝拜參見。

  到逭一天,皇帝親自在奉先殿祭祀,仍然率領百官到孝陵祭祀。

  高皇后忌日如同這樣辦理。

  童德四年命令,凡是遇到皇帝、皇后忌日,通政司、禮科、兵馬司不準審問囚犯奏事。

  宣德五年,敕令百官在皇帝、皇后忌日朝見參拜停止奏事儀式。

  英宗即位,召見禮官和翰林院討論皇帝、皇后忌日用什么禮儀。

  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學士楊溥提議:“每年高廟皇帝和皇后、文廟皇帝和皇后以及仁宗的忌日,穿淺淡色服裝,不敲擊鐘鼓,在奉天門處理政事。

  宣宗忌日,一周年行小祥祭的這天,在西角門處理政事。”聽從其議。

  弘治十四年命令,凡是遇到皇帝、皇后忌日,朝拜參見的官吏不能穿紆絲紗羅衣。

  景皇帝、恭讓皇后忌日,遇到節氣,穿青絲花樣衣。

  宣宗忌日,遇到祭祀,穿紅衣。

  弘治十六年八月,吏部尚書馬文升說:“宣德年間,仁宗忌日,各司全部免去奏事。

  從太祖到仁宗的生日和忌日,都停止朝拜。

  此后不知什么時候,仁宗忌日,依照先前一樣奏事。

  只有太祖至憲宗忌日,百官穿淺淡色服飾,飾黑角帶。

  皇帝也出來處理朝事,敲擊鐘鼓,奏事。

  我想,從仁宗到憲宗,世代有遠近,服喪有隆重堿省之分。

  請求從仁宗忌日、英宗生日忌日,處理朝事,敲擊鐘鼓。

  如果遇上憲宗以及孝穆皇太后忌日,不處理朝事,穿淺淡包服飾,吃素食,不做別的事。

  或遵循宣宗時的規定,從太祖到憲宗生日忌日,都停止朝拜一天。

  憲宗、孝穆忌日,按照臣所擬定的辦理。”皇帝下發禮部討論。

  禮部大臣說:“經傅所記載,忌日是親人 的日子。

  那么 日為忌,并不是說出生的日子。

  上面說忌日不用,是不在這一天做別的事。

  說忌日不奏樂,是說不能舉行吉事。

  這一天應當專心專意哀悼思念父母,其余的事都不做。

  但是前朝事例,直到現在還在施行,不敢改變。”皇帝于是酌情規定穿淺淡色服飾處理政事。

  嘉靖七年命令,皇帝、皇后忌日,只祭祀本位。

  嘉靖十八年命令,高廟皇帝、皇后忌日在景神殿祭祀,歷代皇帝、皇后忌日在永孝殿祭祀。

  嘉靖二十四年命令,仍然在奉先殿祭祀。

  凡是番國王 ,。

  使者報喪的奏疏到達,在西華門內北方設皇帝用的幃幄。

  皇帝穿素服乘輿到幃幄。

  太常卿上奏:“某國世子派遣番國大臣某官某人,上奏某國王臣某 。”承制官到使者面前宣讀制命說:“皇帝詢問你某國王某,得什磨病而 ?”使者回答 亡的原因。

  它的禮儀大致如同吊王公大臣喪事的禮儀,只是不號哭致哀。

  凡是塞外都督等官報喪到京,永樂年間派遣官員帶著香和銀鈔下旨祭奠。

  后來制定規程,因其上奏請求,給與表彰威儀文辭、德行忠信的祭文,命令帶回自己祭奠。

  來京城病 的,派遣官員下旨祭奠或者賜予棺材賜葬。

  后來規定年終類總上奏,派遣官員祭奠。

  如果在邊防戰陣中戰 ,不限于此例。

  凡是外國使臣病 的,命令所在主管官吏賜給棺材并且祭奠,有想送回安葬的準許。

  洪武二年,開平王常遇春 于軍中。

  報喪到京,禮官請求按照宋太袒為趟普號哭哀悼的舊例。

  于是規定制度,凡是王公 ,喪耗報太常司,曉示百官,在西華門內北面的地方設置皇帝用的幃幄,陳設皇帝座位,放置素色褥。

  設報喪人的位置于前面,東西向設百官陪哭位,慰問位在報喪者位置的北面,面向北。

  贊唱禮儀的二人,位置在報喪者位置的北面,導引報喪者二人,位置在贊唱禮儀的人的南面,導引百官的四人,位置在陪哭的北面,都東西向。

  那一天,在奉天門準備儀仗迎駕。

  皇帝穿素服乘輿到幃幄,樂陳列在幃幄的南面,不奏樂。

  太常卿上奏:“某官來報喪,某年月日,臣某官因某疾病 ,請號哭哀悼。”皇帝哭,百官都哭。

  太常卿上奏停止哭,百官報名拜慰完畢,分班站立。

  報喪的人拜四拜退下,太常卿上奏說禮儀結束。

  皇帝返回宮中,百官出幄。

  束宮太子為王公號哭哀悼的禮儀相同,祇是設幃幄于柬宮西門外,陪哭的人都是束官的屬官。

  凡是王公大臣報喪奏聞,太史監選擇皇帝親臨喪禮的日期。

  拱衛司設大篷帳在 喪人家的大門外,設置皇帝座位在正廳中。

  主管官吏設百官的篷帳在大篷帳的左右。

  侍儀司設百官的陪立位置在廳前的左右,導引禮儀的四人,位置在百官的北面,東西向。

  設喪事主持人以下的拜位于廳的前面,主婦以下的哭位在靈柩北面的幃幔中。

  這一天,皇帝鑾駕到大篷帳,從轄車上下來,登上乘輿,進入大篷帳換素服。

  百官都換服,先進入到廳前,分班列陪侍站立。

  壘帝的乘輿出大篷帳。

  喪主以下除去纏于頭、腰的麻帶,去掉喪杖,服衰服,出來在大門外迎候。

  遠遠看見皇帝的乘輿,停止哭泣,拜兩拜,進入門內處于西面。

  乘輿入門,將軍四人在前面引導,四人在后面跟從。

  進入到正廳。

  皇帝從乘輿上下來,上到靈座前面,百官列班在后面。

  皇帝哭,百官都哭。

  太常卿上奏停止哭,上三遍香,祭三巡酒。

  出來到正廳的御座,喪主以下的人到廳下的拜位,拜兩拜。

  承制官到喪主前面說“有制命”。

  喪主以下的人都跪下。

  宣讀皇帝制命完畢,都拜兩拜,退下立在廳的西面。

  太常卿上奏說禮儀結束,皇帝登上乘輿,出來到大篷帳中,改換服裝。

  皇帝的乘輿出大篷帳,喪主以下的人到前面拜兩拜退下。

  皇帝從乘輿上下來登上轄車,喪主人扶著杖哭著進入。

  眾儀衛贊唱,大致如常儀。

  那些公、侯 、葬停止上朝的禮儀,洪武二十三年制定。

  凡是公、侯 在家中的,聽到喪耗停止上朝三天。

  下葬,停止上朝一天。

   在外地的,聽到喪耗,停止上朝一天。

  靈柩到京城,停止上朝三天。

  下葬,仍停止上朝一天。

  凡是停止上朝的日子,不敲鐘鼓,各官穿淺淡色衣服朝見參拜。

  最初制度,從都督到都指揮 ,停止上朝兩天。

  永樂以后重新制定,只有公、侯、駙馬、伯以及一品官去世,停止上朝一天。

  凡是中宮皇后的父母 ,喪事報太常寺,轉報內使監。

  此前,在別殿的束壁下設墊褥,作為皇后號哭哀悼的位置以及內受封號婦女以下哭奠的位置。

  皇后出來到別殿,內使監令上奏說,“考某官在某月某日 ”,如果是母親 就說“妣某夫人”,祖父、祖母 與此同。

  皇后哭,內受封號婦女以下都號哭,竭盡哀思。

  皇后訊問 因,又號哭竭盡哀思。

  于是穿素服,內受封號婦女都穿素服,停止號哭,返回宮中。

  內使監令奏報皇帝。

  得到圣旨:“皇后趕回吊喪。”遭喪之家在停喪的屋子東面設墊席,在下面設隨從哭臨的內受封號婦女哭奠的位置,主喪人以下的哭位在停喪屋子的西面,主婦以下的哭位在停喪屋子的北面幃幔下。

  到這一天,內使監進呈涂有白色的服喪車,準備儀仗導引。

  皇后穿著素服出官,登上乘輿,三面用白布作帷,到閣外,下乘輿,登上涂有白色的服喪車。

  到遭喪之家的大門內,從車上下來哭著進入,仍然用行帷圍繞保護。

  隨從哭臨的人都哭著進入。

  喪主以下,下到西階下面站著號哭。

  皇后從束階登上,進入來到停尸骸的束面,靠著尸骸號哭,跟從吊喪的人都哭。

  喪主從西階登上,都在尸骸的西面號哭。

  皇后到獎奠位置,內使監令跪著請求停止號哭。

  應該進名拜慰的到皇后面前,按通常禮儀進名拜慰。

  如皇后要等候穿好喪服,隨從哭臨的受封號婦女中應該返回的便先返回。

  如果當天沒有立即趕回吊喪,便在這天的申時又在別殿號哭。

  尚服官裁制皇后齊衰和跟從吊喪的受封號婦女的孝服,等到遭喪事之家服喪服的日子進呈。

  到靈座前拜兩拜,上香,復返原位,拜兩拜。

  如果為諸王外戚號哭哀悼,仍然在別殿面向南,不設墊褥。

  太常司奉圣旨派遣使者吊喪。

  此前,在遭喪之家的正廳北面設置宣讀制命的位置,面向南;喪主接受吊喪的位置在南面,面向北;婦人站著號哭的位置在靈柩北面的帷幕下面。

  這一天,使者到達。

  喪主去掉喪杖,除去麻帶,穿衰服,停止號哭,出來在中門外迎候,又先進入,到廳前的拜祭位。

  內外停止號哭,使者進入,到宣制位稱有皇帝制命。

  喪主以下拜兩拜跪下。

  宣讀制命說:“皇帝聽到某官 ,派遣臣某人吊喪。”喪主以下又拜雨拜。

  吊喪禮結束,內外都號哭。

  使者出來,喪主到中門外,拜送,扶喪杖號哭進入。

  如是宮使便稱有令。

  至于派遣使者贈送助葬物以及致上祭奠,它的儀式也相仿。

  贈送助葬物的典制,一品官米六十石,麻布六十匹。

  二品官米五十石,麻布五十匹,三品、四品官米四十石,麻布四十匹,五品、六品官米三十石,麻布三十匹,公侯則米一百石,麻布一百匹。

  永樂以后規定制度,公、侯、駙馬、伯都取決于皇上裁定。

  凡是陣亡的全部支付,邊遠地區守御出征以及出海運糧病 的支付一半。

  派遣百官會聚為王公大臣吊喪的儀式,在此之前,主管官吏在遭喪之家設立位次。

  這一天,應聚會吊喪的百官穿素服到達。

  喪主以下到東階的哭位,主婦以下到靈柩北面的哭位。

  百官進入,到靈柩前的位置號哭,喪主、主婦以下都哭。

  停止號哭,拜兩拜,主喪主婦以下都答拜。

  眾官之首到喪主前面進名拜慰完畢,百官退出,喪主拜送,扶喪杖號哭著進入。

  聚會送葬儀式相同。

  在具體日期之前,禮部上奏請求制簿冊,翰林院取得圣旨寫贈文,中書省禮部上奏請求某官作使者n到這一天,祠祭司設置龍亭、香亭在午門前的正中。

  主管官在接受冊命的家中正廳的東北設置宣制官位,面向南;喪主代受冊命者的位置在廳前面,面向北。

  禮部官封好冊文,用盡匣裝盛,用黃的帕袱裹著放置在龍亭中。

  儀仗、鼓樂在前面引導,到達喪者家。

  代受冊命的人出來在大門外迎候。

  主管官抬著龍亭放置在廳上的正中,使者進入,站立在東北。

  代受冊命的人走上拜位,拜兩拜。

  使者稍稍向前,聲稱“有皇帝制命”。

  代受冊命者跪下。

  宣讀制命說:“皇帝派遣臣某人,冊命贈 去的某官某人為某勛某爵。”宣讀完畢,代受冊命的人又拜兩拜。

  使者取冊命交給他,代受冊命的人捧著放置在靈座前。

  使者出來,代受冊命的人送到大門外0如果不用冊,吏部用誥命,遭喪之家把冊文臘錄在黃紙上,在靈座前設祭祀儀節。

  代受冊命的人拜兩拜,主管官在左面展陳黃卷站著宣讀。

  喪主以下都拜兩拜,焚燒黃卷。

  官員進行祭奠。

  此后,群臣的祭葬都有確定的制度。

  太祖下圣旨祭祀群臣的文章,多出自皇帝親筆。

  嘉靖年間,世宗為禮部尚書席書、兵部尚書李承勛親自寫祭文。

  都是特殊恩典,不是經常性的制度。

  隆慶元年十二月,禮部提議上呈撫恤條例。

  凡是官員祭葬,有沒有隆重減損的等級,全部遵循《會典》。

  那些特殊恩賜,如侍從官必須每天陪侍講讀、軍功必須親自參加戰陣、束宮的官屬必須是太子出閣講授有功勞的。

  根據嘉靖年間的事例,祭葬加一等,沒有祭奠的給與祭奠一壇,沒有葬儀的給予半葬儀,半葬儀的給與全葬儀。

  講讀官五品本身有祭奠,四品官施及父母,三品官施及妻子。

  戰爭中立功的四品官得到祭葬,三品官任期未滿施及父母。

  任講讀官年歲久、盡心開導輔佐功勞多、戰爭中身亡、功勞顯著的,撫恤增加隆厚。

  舉哀之期請求皇上決定。

  《會典》,凡是一品官,祭祀九壇。

  父母妻子增加祭奠,或者二壇、一壇,有的妻子只有一壇的,恩恤難以預先擬定,遇到有陳奏請求,酌情擬定往高等乞請。

  二品,二壇。

  加官柬宮的少保、少傅、少師,或者兼任大學士贈一品的,達到四壇,父母妻子都一壇,退休加官少保、少傅、少師的加一壇,加官太子太保的如三壇,妻子沒有夫人封號的不與祭奠。

  三品祭葬,在任的和退休的都是一壇,兼學士追贈尚書的二壇,沒有到任官期滿病 的一壇減半。

  到埋葬時全部按照舊例。

  四、五品官不能加封兩號。

  所以四品官由六七品升任的,父母有祭奠。

  由五品升任的,按例不加封兩號,于是不能得到祭奠。

  現在定為四品官,凡是經過考滿的,父母雖然只授予五品封號,也給祭奠一壇。

  四品以上的官,本身和父母恩典,必定由考核期滿而后獲得。

  然而有二品、三品官共經歷四五年,父母沒有授予三品封號,最終不能受恩一祭的,應該一并按規定等級顧及年資。

  二品、三品一共經歷三年以上的,雖然沒有考績滿三品,本身以及父母都給予三品祭葬。

  三品、四品,共經歷三年以上的,雖然沒有考績滿四品,本身用三品沒有考績期滿例,祭奠一壇半,葬父母祭奠一壇。

  凡是被彈劾閑住的,雖然遇到皇帝廣施恩澤,又退休的,仍然不給與祭葬。

  功勛大臣的祭葬,皇親出自皇上裁定。

  駙馬都尉祭十五壇。

  公、侯、伯在京內執掌府事坐營、在外總兵有特殊功勛加太子太保以上的,遵照《會典》辦。

  公、侯十六壇,伯十五壇,執掌府事坐營總兵有功勞的七壇,執掌府事坐營有年數和勞績的五壇,執掌府事坐營而政績不顯著的四壇,管事而被彈劾,勘察明白閑住的二壇,被彈劾沒有經過勘察核實的一壇0勘察核實罪重的,連同本爵位應得的祭葬都削除。

  又,正德年間,公、侯、伯本身祭奠都是三壇,嘉靖年問二壇。

  現在遵照嘉靖年問條例,以恢復《會典》的舊制。

  武官祭葬,遵照正德、嘉靖條例,都督同知愈事、錦衣衛指揮祭奠三壇,代理都督同知愈事一壇,其余類推施行。

  皇帝依從禮部的議定。

  萬歷六年重新制定喪葬善后禮儀,凡是退休、養病、供養父母以終天年、聽候任用等官,祭奠都與現任官相同。

  萬歷十二年,繼續規定,被彈劾自我陳請退休的官員,有很久以后論定原來沒有可以議罪的,仍然給與祭葬,父母妻子的,祭奠比照官員本身也享受不同等級待遇。

  洪武五年制定。

  凡是尸衣,三品以上三層,四品、五品二層,六品以下一層。

  飯含即納物于 者口中的喪禮,五品以上納稷含珠,九品以上納粱含小珠。

  旗幡、絳帛,寬一幅,四品官以上長九尺,六品官以上八尺,九品官以上七尺。

  殮尸衣,有品級的官朝服一套,平常服裝十套,蓋尸單被十層。

  靈座設置在靈柩前面,用白色絹結魂帛以依神靈。

  內棺外槨,品級官內棺用油杉制造用朱紅漆涂刷,外棺用土杉制成。

  扇形棺飾,公、侯六柄,三品官以上四柄,五品官以上二柄。

  隨葬器物,公、侯九十件,一品、二品官八十件,三品、四品官七十件,五品六十件,六品、七品三十件,八品、九品二十件。

  引,是牽引靈車時使用的繩索;披,是用淺絳色帶制成的,拴系在載靈柩的車的四根柱上,在旁邊執著,以防備傾側翻倒;鐸用銅制造,用來調節挽歌節拍的鈴鐸。

  公、侯用四條引六條披,左右各八個鈴鐸。

  一品、二品官用三條引四條披,左右各六個鈴鐸。

  三品、四品官用二條引二條披,左右各四個鈴鐸。

  五品以下,用二條引二條披,左右各二個鈴鐸。

  以羽為飾的旗旖竿長九尺,五品以上,一個人手持著以牽引靈柩,六品以下不使用。

  迎神的功布,有品級的官使用,長三尺。

  驅除疫鬼和山川精怪的方相,四品以上的官用的方相有四只眼睛,七品以上兩只眼睛,八品官以下不使用方相。

  喪車上用竹格,用彩帛結扎,旁邊施掛帷幔,四角垂掛著穗狀垂飾物。

  墓志石頭二片,有品級的官都使用,其中一片作蓋,書寫某官的墳墓;一片作為底,書寫姓名、鄉里、三代、出生年、 葬月日以及子孫、埋葬地點。

  婦人便隨同丈夫與子孫的封贈。

  二石相向,用鐵束埋在墳墓中。

  祭祀物品,四品以上官用羊豬,九品以上官用獵。

  當初,洪武二年敕命埋葬開平王常遇春趁鐘山的北面,給與隨葬物九十件,放入墓中。

  鈕二件,鼓四件,紅旗、拂子各二件,紅羅蓋、鞍、籠各一件,弓二把,箭三枝,灶、釜、火爐各一件,都用木頭制成。

  水罐、鏜甲、頭盔、臺盞、杓、壺、瓶、酒甕、唾壺、水盆、香爐各一件,燭臺二件,香盒、香匙各一件,香箸二件,香匙箸瓶、茶鍾、茶盞各一件,箸二件,匙二件,匙箸瓶一件,碗二件,碟十二件,橐二件,都用錫制造,用金包裹。

  班劍、牙仗各一件,金裹立瓜、骨朵戟、響節各二件,交椅、腳踏、馬杌各一件,誕馬六件,槍、劍、斧、弩、食桌、床、屏風、拄杖、箱、交床、香桌各一件,登二件,都用木頭制成。

  仿造的樂工十六人,執儀仗二十四人,控士六人,女使十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神四樣,門神二人,武士十人,都用木頭制造,各高一尺。

  雜物有,娶六件,璧一件,筐、笥、揮、欖、衿、擊各一件,筏二件,筲箕二件,糧漿瓶二件,油瓶一件,紗廚、暖帳各一件。

  成束的絹帛青色的三段,絳紫色的二段,每段長一丈八尺。

  后來制定制度,公、侯九十件的以此為標準施行,其余的依次減少。

  明朝初年,文武大臣 ,按例向皇上請示,皇上命令翰林官寫祭文,立神道碑。

  只有太祖時期中山王徐達、成祖時期榮國公姚廣孝以及弘治年問昌國公張巒修葺先人墳塋,墓文都出自皇帝親筆。

  它的制度,從洪武三年制定。

  五品官以上用方頂石碑,碑下用龜形石座,碑額用螭龍頭像。

  六品官以下用圓頂石碑,方形碑座圓形碑額。

  洪武五年,又詳細制定碑碣制度。

  功臣 后封王,螭形碑額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寬三尺六寸,龜形石座高三尺八寸。

  一品官為螭形碑額,二品官為麟鳳形蓋,三品官為天祿辟邪蓋,四品至七品官為方形碑座。

  碑額比照功臣 后封王的,依次遞減二寸,到一尺八寸止。

  碑身依次遞減五寸,到五尺五寸止。

  它的寬度遞減二寸,到二尺二寸止。

  碑座遞減二寸,到二尺四寸止。

  墳塋制度,也是洪武三年制定。

  一品官墳塋地周邊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

  =品官,八十步,高一丈四尺。

  三品官,七十步,高一丈二尺。

  以上石獸各六件。

  四品官,四十步。

  七品官以下二十步,高六尺。

  洪武五年,重新制定。

  功臣 后封王,墳塋地周邊一百步,墳高二丈,四周墳墻高一丈,石人四件,文武各二件,石虎、羊、馬、石望柱各二件。

  一品官至六品官墳塋地如同舊有制度,七品官增加十步。

  一品官墳高一丈八尺,二品官到七品官各遞減二尺。

  一品官墳墻高九尺,二品官到四品官各遞減一尺,五品官四尺。

  一品官、二品官石人二件,文武各一件,石虎、羊、馬、石望柱各二件。

  三品官、四品官沒有石人,五品官沒有石虎,六品以下什么也沒有。

  在太祖時期,盱眙揚王墳設置守墳戶二百一十戶,宿州徐王墳設置守墳戶九十三戶,滁州滁陽王墳也設置守墳戶。

  洪武四年,又賞賜功臣李善長、徐達、常茂、馮勝守墳戶一百五十戶,鄧愈、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顧時、陳德、耿炳文、昊楨、孫恪、郭興守墳戶一百戶。

  成化十五年,南京禮部說:“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四人功勛大臣的墳墓,都在南京城外,李文忠曾孫李萼等人,以年歲久遠頹壞上言,請求命令工人整修。”皇帝同意南京禮部的上奏。

  并且命令沒有子孫的,免除墓旁一人的賦稅讓他守護。

  親王按例賜謐用一個字;郡王用二個字,文武大臣相同。

  是否賜謐號,由皇上裁定。

  如果官員的品級不高而陪侍跟從皇上有功勞,或者因盡心職事而 的,特別賜給謐號,不是常例。

  洪武初年,有應該獲謐號的,禮部請示圣旨,命令禮部行文令翰林院擬定上奏。

  弘治十五年制定制度,凡是親王 ,行文令巡撫、巡按,郡王病 ,行文令本王府親王以及承奉長史,審核勘定上奏,于是商議賜謐。

  文武大臣請求賜謐,由禮部在皇帝那里取得圣旨,行文令吏兵部考核實際功績。

  禮部定二等,品行業績都優秀的為上等,基本上可以的焉中等,品行實績無可取的為下等,送到翰林院擬定謐號。

  有應該賜謐而沒有得到賜謐的,由巡撫、巡按、科道官上報。

  按照明朝初年的舊有制度,謐法從十七個字到一個字,各有等級差別。

  但是整個高祖一世,文臣不曾得到賜謐,武臣如果不是贈侯伯,不可得到賜謐。

  魯、秦二王謐焉荒、愍。

  到建文帝賜王樟謐,成祖賜胡廣謐,文臣開始有謐號。

  到世宗便濫施至方術之士,并且加了四個字。

  固定的條例,三品官得到賜謐,文學詞章之臣謐“文”。

  然而也有得到賜謐不止三品官,謐“文”不專賜文學詞章之臣的,有的因為功勛勤勞,有的因為節概禮義,有的因為聲望實績,破格推崇褒獎,以示激勵勸勉。

  那些冒充遇濫的,也問或有。

  萬歷元年,禮官說:“大臣應該得謐的,應廣泛咨詢嚴格核實。

  應該賜謐而沒有請求的,不拘泥遠近,巡撫、巡按、科道官舉蔫上奏,酌情討論補給。”萬歷十二年,禮官說:“大臣的謐號,必須獲公論誠服,一點也沒有毛病的,備文請求皇上裁定。

  如品行業績平常,即使官階品級崇高,也不能一概賜予。”皇帝都依從。

  萬歷三十一年,禮部侍郎郭正域請求嚴格賜謐典制。

  提議奪去賜謐的四人,即許論、黃光升、呂本、范謙;應奪去賜謐而改謐的一人,即陳瓚;補謐的七人,即伍文定、昊悌、魯穆、楊繼宗、鄒智、楊源、陳有年。

  內閣大臣沈一貫、朱賡竭力庇護呂本,不聽其議。

  不久,御史張邦俊請求以呂楠陪祀孔廟,而議論應該補賜謐號的,有雍泰、魏學曾等十四人。

  禮部議論了很久,共匯集同樣內容奏章先后達七十四人,扣留在官中不下發。

  玉啟元年,纔降圣旨允諾,又增加續請的十人,而張邦俊原來請求賜謐的九人不給與。

  郭正域所請伍文定等賜謐也到這時纔定下來。

  一共八十四人。

  那些官位低得到謐號的,有鄒智、劉臺、魏良弼、周天佐+楊允繩、沈煉、楊源、黃鞏、楊慎、周怡、莊呆、馮應京都因為直諫,孟秋、張元忭、曹端、賀欽、陳茂烈、馬理、陶望齡都因為學問品行,張銓因為忠義,李夢陽因為文章,魯穆、楊繼宗、張朝瑞、朱冠、傅新德、張允濟都因為清雅節操而得謐,楊慎謐文憲,莊泉謐文節,則又兼論文詞學問了。

  玉啟三年,禮部尚書林堯俞說:“賜謐的典制五年舉行一次,從萬歷四十五年到現在,蒙受撫恤而沒有賜謐的,九卿臺省會同商議與臣所掌禮部斟酌議定。”皇帝同意。

  然而這個時候,賜謐的快慢沒有定準。

  天啟六年,禮科給事中彭汝楠說:“近的事便看到的和記載的都更加真實,應該不要超過五年的期限。”又說:“三品官以上為應當賜予謐號,而建文眾臣的忠義,陶安等人的參謀于帷幄,葉琛等人的殉難于戰爭,都應該補謐號。”事情下發禮部,因建文眾臣不容易輕率擬謐,終于役有施行。

  到福王時,纔聽從工科給事中李清的奏言,追謐開國功臣李善長等十四人,正德時期的諫官蔣欽等十四人,天啟時期慘 的眾臣左光斗等九人,而建文帝的弟弟朱允煙、朱允煌、朱允燃,兒子朱文奎,也都因為李清上疏而追補謐號。

  品級官的喪禮記載在《集禮》、《會典》的,本源于《儀禮•土喪禮》,考察《唐典》,又參照朱子《家禮》的篇卷,通行天下共同知曉。

  現在舉其主要的內容,它的儀節不詳細記錄。

  所有初終的禮儀,病重,遷移到正寢。

  置新綿于鼻前,察其是否斷氣,等待斷氣纔號哭。

  確立喪主、主婦,以子孫賢能者護喪。

  準備棺材報告喪事。

  設置尸床、帷堂,掘地坎。

  設置沐浴用具,洗沐的四人,六品官以下三人,便舉行飯含禮。

  設置虛座,結魂帛,樹立標明 者官職、姓名的銘旌。

   喪的第二天纔給 者沐浴、穿衣、覆衾,行小殮禮,又第二天行大殮禮,裝入棺材,蓋上棺材,在靈柩的束面設置靈床。

  又第二天,五服內的人各自穿其喪服,然后朝哭吊喪。

  穿上喪服后,早晚祭奠,一百天而行卒哭禮。

  于是選擇葬地,三月而埋葬。

  告祭地神,于是挖墳坑。

  鎊刻墓志石,制造隨葬器物,準備大輿車,制作神位牌。

  發喪之后,到填地,便放棺材入墓穴。

  施放標明 者官職、姓名的銘旌、墓志石到墳坑內,掩蓋墳坑蓋上土,便在墓旁祭祀地神。

  題寫神位牌,供奉安放好。

  登上車,返回號哭。

  凡是虞祭,安葬這天,中午舉行祭祀,逢天干的乙、丁、巳、辛、癸偶日舉行第二次虞祭,逢甲、丙、戊、庚、壬奇日舉行第三次虞祭。

  如果離家經過一夜以上,那磨初次虞祭就在墳墓所在地舉行。

  如果墳墓遠,途中遇到干支的乙、丁、巳、辛、癸偶日,也在客館所在地舉行第二次虞祭。

  如果是葬后第三次虞祭,必定要等待到家之后舉行。

  第三次祭祀以后,遇到甲、丙、戊、庚、壬奇日則行卒哭祭,停止無定時的哭悼,變成早晚哭悼一次。

  第二天柑祭于家廟。

  一年后舉行小祥祭祀。

  喪事到此時共十三個月,不計閏月。

  古代占卜日祭,現在只在去世后的第一個忌日,喪主于是改換練服。

  兩周年舉行大祥祭。

  喪事到此時一共二十五個月,也只用第二個忌日祭祀。

  陳列禪祭到吉祭之間的服喪期,祭告遷入祠堂。

  改題神位牌,遞遷向西,捧神位牌進入祠堂。

  撤去靈座,捧遷神位牌埋在墳墓的旁邊。

  兩周年的祭祀后,間隔一月而舉行除喪服的禪祭。

  喪事到此時共計二十七個月。

  卜日,喪主在禪祭到吉祭之間的服喪期到祠堂,只舉行超度亡靈除喪服的祭祀。

  那些在遠地聽到報喪的人,開始聽到喪事,改換服飾,號哭出行。

  到家,憑靠殯柩號哭。

  四天后穿喪服。

  如果不能啟程,就設靈位,四天后改變服飾。

  如果已經埋葬,便先在墳墓號哭,回來后到靈座前號哭,四天后穿喪服。

  齊衰以下的人聽到報喪,設靈位而哭。

  如果是趕回料理喪事,便到家就穿喪服。

  如果不趕回料理喪事,便四天后穿喪服。

  凡是有另擇葬地安葬的,孝子以下及妻、妾、女子的兒女,都用細麻布制成孝服,服喪三個月,至親以下素服。

  不設出殯前夜的祖奠,沒有反哭之禮,沒有設驅除疫鬼山精的神靈和打鬼驅疫時扮神者戴的面具,其余如同平常埋葬 者的儀式。

  安葬之后,在吉帷的靈座前舉行第一次虞祭。

  孝子以下,出來到別的地方,脫下細麻布制成的喪服,穿素服而返回。

  洪武二十六年四月,罷除服一周年喪的人從外地趕回吊喪的制度。

  此前,百官聽到祖父母、伯叔、兄弟喪事,都要返回吊喪。

  到這時吏部說:“祖父母、伯叔、兄弟都屬于服一周年的喪。

  如果都令他們返回吊喪守孝,有的一人連續遭遇五六個周年喪,或者道路數千里,那么任職辦事的日子少,替代頻繁,空著官位荒廢政事。

  今后除了承受宗廟與喪祭重任的人對父母、祖父母離職服喪以外,其余服一周年喪的人不準許趕回吊喪,只是派人致上祭奠。”聽從吏部的建議。

  《集禮》以及《會典》所記載,大致仿照有品級官員的制度,稍微有一些增加或減少。

  洪武元年,御史高元侃說:“京城的百姓,遵循習慣于舊有禮俗。

  凡是有喪葬,便擺設宴席,會聚親朋好友,奏樂使 人歡樂,竟然沒有悲悼哀戚的心情,不是治理國家的好辦法。

  請求禁止,以淳厚風俗教化。”于是命令禮官制定平民喪服的制度。

  洪武五年,下詔規定:“平民襲衣一套,上衣下裳相連綴的衣服一件,用素或練制成的禮服帶一條,鞋一雙,裙褲衫襪隨意穿。

   尸口中的飯用粱,含物用錢三枚。

  標明 者身份姓名的銘旌用紅色的絹五尺。

  裝殮隨意用自己所有的布帛,尸衣蓋被以及親屬向 者贈送衣被的儀節都隨意使用。

  棺材用堅硬的木材,油杉馬上等,柏次等,土杉松又次一等。

  使用黑漆、金漆,不準用朱紅。

  隨葬品一件。

  迎神的布用白布三尺導引靈柩。

  喪車用單被覆蓋棺材。

  墓志的石頭二片,如同官員的儀式。

  墳地周邊十八步。

  祭祀用豬,根庭有無而定。”又下詔:“古代的喪禮,以哀傷悲戚為根本,辦理喪事的器具,與家庭的有或沒有相適應。

  近代以來,富裕的奢侈僭越違犯名分,力量不足的借貸財物,出殯送喪炫耀聲勢,以及有的被風水所迷惑,停放靈柩待葬多年,不進行安葬。

  應該命令中書省大臣召集商議制定制度,頒布施行讓人民遵照辦理,違犯的判罪。”又訓諭禮部說:“古代有掩埋尸骸的命令,近來習慣于元代風俗, 去的人有的用火焚燒,而把燒剩的骨頭投到水中。

  損傷恩義,敗壞風俗,沒有什么比這更嚴重的,應該禁止這種作法。

  如果是貧困沒有土地的,所在地的主管官吏選擇寬廣空閑之地作為義冢,把他們埋葬。

  或者有到遠方作官 后不能返回安葬的,官府供給運送費送回家鄉。”明朝初年頒布《大明令》,所有喪服等級差別,多因襲前代的舊制度。

  洪武七年,《孝慈錄》寫成,又計劃列入《大明令》,刊布告示朝廷內外。

  此前,貴妃孫氏 ,敕命禮官制定喪服制度。

  禮部尚書牛諒等人上奏說:“周代的《儀禮》,父親在,為母親服喪一周年,如果是父親的小妾便沒有服喪關系。”太祖說:“父母的恩德是一樣的,而像這樣高低不同,太不合情理了。”于是敕命翰林院學士宋濂等人說:“供養生者禮送 者,是圣明帝王的大的政體。

  忌諱 亡疾病,是衰微社會的鄙陋習俗。

  三代的喪禮在衰微的晚周散失,在暴虐的秦朝遭到厄運。

  漢、唐以來,沒有人能議論此事。

  人的惰性無窮,而禮要適合惰性。

  人心安適的地方,就是天理存在的地方。

  你們要考察制定喪禮。”于是宋濂等人考察得知古人論說為母親服喪的一共有四十二人,愿意服喪三年的二十八人,服喪一周年的十四人。

  太祖說:“三年的喪期,是天下的通行喪禮。

  考察愿意服喪三年,比愿意服喪一周年的多一倍,難道不是天理人情所樂意的嗎?”于是確立成固定的制度。

  兒子為父母,妾所生的兒子為他的母親,都服 衰三年。

  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以外的兒子為父親的妾,都服齊衰杖期喪一年。

  仍然命令按五服的服喪制度,一并寫成文字編為書籍,使朝廷內外遵守。

  喪服有五等。

  一是 衰,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縫下面的衣邊。

  二是齊衰,用稍粗的麻布制成,縫下面的衣邊。

  三是大功,用粗而經過加工的布制成。

  四是小功,用稍粗而經過加工的布制成。

  五是鰓麻,用稍細而經過加工的布制成。

  敘服有八等。

  一是 衰三年的喪服:兒子為父母,妾所生的兒子為親生母親,兒子為繼母服喪;兒子為捻育自己的庶母,說的是生身母 后父親命別的妾養育自己的人,兒子焉有撫養關系的非生身母,說的是自幼過繼給人為嗣的人服喪;女兒沒有出嫁為父母,女兒出嫁后被遣棄而返回沒有出嫁焉父母服喪;嫡孫在父 后為祖父母服喪以及曾高祖父母服喪;抱給人作后代的人為養父母,以及養父母 為養祖父母服喪;丈夫為別人的后嗣則妻隨丈夫服喪,婦為公婆服喪;小妾所生的兒子的妻子為丈夫的生身母親服喪;妻妾焉丈夫服喪。

  二是齊衰杖期一年的喪服:嫡子、嫡子以外的兒子焉父親的妾服喪;嫡子、嫡子以外的兒子的妻為丈夫的庶母,為出嫁的母親、被遺棄的母親、父親 后繼母改嫁而自己跟從前去的人服喪;丈夫為妻子服喪。

  三是:衰不杖期一年的喪服:父母為嫡長子以及嫡長子以外的兒子,父母焉沒有出嫁的女兒,繼母為長子以及長子以外的兒子,撫育自己的庶母為長子以及長子以外的兒子服喪;孫子為祖父母,孫女雖許婚而沒有出嫁,為高曾祖服喪都這樣;為伯、叔父母服喪;妾為丈夫的長子以及長子以外的兒子,為自己生的兒子服喪;為兄弟,為兄弟的兒子以及兄弟沒有出嫁的女兒服喪;為姑以及姊妹沒有出嫁的服喪;妾為嫡妻服喪;改嫁的母親、被遣棄的母親為她的兒子服喪;女子沒有出嫁以及雖然嫁了人而役有丈夫與兒子的人,為她的兄弟以及兄弟的兒子服喪;繼母改嫁為跟從自己的前夫的兒子服喪;為繼父同居兩邊都沒有服喪九月的親屬關系的人服喪;婦人為丈夫親兄弟的兒子,婦人為丈夫親兄弟的沒有出嫁的女兒服喪;女兒出嫁為父母服喪;妾為她的父母服喪;作別人的后嗣的人為他的父母服喪;出嫁女子為作父親后嗣的兄弟服喪;祖為嫡孫服喪;父母為長子的媳婦服喪。

  四是齊衰服喪五月的:為曾祖父母服喪。

  五是齊衰服喪三月的:為高祖父母,為過去同居而現在不同居的繼父,為雖同居而兩方有服喪九月以上親屬關系的繼父服喪。

  六是大功服喪九月的:為同祖父兄弟以及沒有出嫁的姊妹,為姑姑以及姊妹以及出嫁了的兄弟的女兒服喪;父母為眾兒子的媳婦,為出嫁的女兒服喪;祖父為眾孫兒服喪;為兄弟的兒子的媳婦服喪;婦人為丈夫的祖父母,為丈夫的伯、叔父母,為丈夫的兄弟的兒子的媳婦,為丈夫的兄弟已嫁人的女兒服喪;女子出嫁為本宗族的伯、叔父母,以及為兄弟與兄弟的兒子,為姑姊妹以及兄弟沒有出嫁的女兒服喪;作別人的后嗣的人為他的兄弟以及沒有出嫁的姑姊妹服喪;妻子為丈夫的親生父母服喪;為兄弟的兒子作別人的后嗣的人服喪。

  七是小功服喪五月的:為伯、叔祖父母,為同祖父的伯、叔父母,為再堂兄弟以及沒有出嫁的再堂姊妹,為同祖父兄弟的兒子,為沒有出嫁的祖姑,為沒有出嫁的堂祖姑,為沒有出嫁的同祖兄弟的女兒,為兄弟的妻子;作別人的后嗣的人為他的出嫁了的姑姊妹服喪;為嫡孫媳婦,為出嫁了的同祖姊妹,為已嫁人的孫女,為兄弟的孫子以及兄弟的沒有出嫁的孫女,為外祖父母,為母親的兄弟姊妹,為同母不同父的兄弟姊妹,為姊妹的兒子服喪;婦人為丈夫的姑姑以及丈夫的姊妹,為丈夫的兄弟以及兄弟的妻子,為丈夫的兄弟的孫子以及丈夫的兄弟的沒有出嫁的孫女,為丈夫同祖兄弟的兒子以及同祖兄弟的沒有出嫁的女兒服喪。

  八是總麻服喪三月的:為同族曾祖父母,為同族伯、叔祖父母,為同族父母,為同族兄弟以及沒有出嫁的同族姊妹,為沒有出嫁的同族曾祖姑,為同族祖姑以及沒有出嫁的同族姑,為兄弟的曾孫,曾孫女沒有出嫁的相同,為曾孫、玄孫,為同祖兄弟的孫子,孫女沒有出嫁的相同,為再堂兄弟的兒子,女兒沒有出嫁的相同,為祖姑、從祖姑以及出嫁的從祖姊妹,為出嫁了的兄弟的孫女,為同祖兄弟的出鎵了的女兒,為乳母,為舅的兒子,為姑姑的兒子,為姨的兒子,為外孫,為女婿,為妻子的父母,為兄弟的孫子的媳婦,為同祖兄弟的兒子的媳婦,為同祖兄弟的妻子,為外孫的媳婦,為外甥的媳婦服喪;婦人為丈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為丈夫的伯、叔祖父母,為丈夫的同祖伯、叔父母,為丈夫的兄弟的曾孫,為丈夫的同祖兄弟,為丈夫的同祖兄弟的孫子,孫女相同,為丈夫的再堂兄弟的兒子,為丈夫的兄弟的孫兒的媳婦,為丈夫的同祖兄弟的兒子的媳婦,為丈夫的同祖兄弟的妻子,為丈夫的同祖姊妹,為丈夫的外祖父母,為丈夫的舅以及姨,為丈夫的祖姑以及沒有出嫁的堂祖姑服喪;女子出嫁為本宗族叔伯祖父母,焉本宗族同祖叔伯父母,為本宗族同祖兄弟的子女,為本宗族祖姑以及沒有出嫁的堂祖姑,為本宗族同祖的出嫁了的姊妹服喪;作別人的后嗣的人為親生的外祖父母服喪。

  嘉靖十八年正月,皇帝訓諭輔臣:“往日服喪治病,閱讀《禮記•檀弓》等篇,書中所著禮儀制度都不統一,又不記載天子的全部禮儀。

  雖然說三年的喪服,貫通于上下位,而現在和過去相比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

  皇祖制定的禮儀,沒有全文,每次遇到皇帝、皇后的喪事,也不免因襲舉行禮儀。

  至于衣冠衰绖,主管部門的制作也不統一,希望與禮一起考定。

  從開始治喪到服喪結束,衣冠輕重的制作都定出儀節,使之達到最恰當的地步。”于是禮部討論喪服的各種制度進呈。

  皇帝命令進一步加以考察訂正,畫出圖加上注釋,與祭葬的全部禮儀,編輯成書以備查覽。

參考資料:
1、佚名.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9671900034457.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热精品在线 | 在线日韩一区 | 午夜资源 | 日韩电影在线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新郎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站 | xxxx欧美 |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视频在线免费 | av在线播放网站 | 色综合天天天天做夜夜夜夜做 | 久久伊人久久 | 狠狠干夜夜操 | 激情五月婷婷 | 久草视频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久久1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影晥|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不卡 |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看 | 日本黄色小视频 | 色av一区| 黄久久久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久久久123|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 色精品 | 男人的天堂免费 | 国产精品 日韩 | 精品久久久精品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视频 | 91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 九九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av不卡在线看| 色丁香综合 | 久草电影网 | 伊人网综合在线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