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尸的成語
有關(guān)尸的成語
有關(guān)尸的成語共收錄40個(gè)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碎骨粉尸 | 比喻把事物徹底打碎、摧毀。 | 《詩(shī)刊》1978年第3期:“八十年前腐朽的中國(guó),用濃黑的幕布迎接了您,哪知道迎來的是這樣一位巨人,他將揮起鐵拳把舊世界打個(gè)碎骨粉尸。” |
素餐尸位 | 素餐:白吃飯;尸位:空占職位,不盡職守。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 | 《尚書 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漢 王符《潛夫論 思賢》:“虛食主祿,素餐尸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驕奢,破敗而不及傳世者也。” |
尸鳩之平 | 尸鳩:亦作“鸤鳩”,即布谷鳥,傳說它哺育群雛時(shí)能平均如一。比喻一視同仁。亦作“尸鳩之仁”。 | 《詩(shī)經(jīng)·曹風(fēng)·鸤鳩》:“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毛亨傳:“鸤鳩之養(yǎng)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 |
馬革裹尸 | 革:皮;皮革;裹:包。用馬皮將 包起來。形容英雄戰(zhàn) 場(chǎng)的決心和無畏氣概。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男兒要當(dāng) 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
行尸走肉 | 比喻不動(dòng)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行尸:會(huì)走動(dòng)的 。 | 晉 王嘉《拾遺記 后漢》:“夫人好學(xué),雖 若存;不學(xué)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
伏尸流血 | 伏尸:橫尸在地。指人 亡。形容 人眾多。 |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裹尸馬革 | 革:皮革。用馬皮包裹 。形容將士戰(zhàn) 沙場(chǎng)的英勇無畏的氣慨。 | 宋·陸游《隴頭水》:“男兒墜地志四方,裹尸馬革固其常。” |
三尸暴跳 | 形容人氣憤到極點(diǎn)。 | |
三尸五鬼 | 比喻奸佞之臣。 | |
以澤量尸 | 謂 遍野,可以沼澤為單位計(jì)量。極言 人之多。 | 清·顧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躪齊魯,破邑屠城不可數(shù),刳腹絕腸,折頸折頤,以澤量尸。” |
行尸走骨 | 見“行尸走肉”。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60卷:“枯木不復(fù)生,其牙葉縱遇陽(yáng)和之春,長(zhǎng)為陰冥下鬼,畢于朽腐,可謂愍嗟,雖位極人臣,皆行尸走骨矣。” |
雞尸牛從 | 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zhàn)國(guó)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尸位病民 | 尸位:居位而不做事。占著職位而無所作為,使人民受到損害。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5回:“如有慢視民瘼者,定行揭帖上幾個(gè),斷不叫這等尸位病民者,得以漏網(wǎng)。” |
走肉行尸 | 行尸:會(huì)走動(dòng)的 。比喻不動(dòng)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 | 清·華偉生《開國(guó)奇冤·謀擢》:“盡熱衷瞞神嚇鬼,扮花面走肉行尸。” |
諫尸謗屠 | 向 勸諫,向屠伯指責(zé) 牲的過失。比喻勸諫無濟(jì)于事。 | 唐 柳宗元《天對(duì)》:“幽禍挐以夸,憚褒以漁。淫嗜筏 ,諫尸謗屠。” |
借尸還魂 | 迷信傳說;人 以后靈魂可以借別人的 復(fù)活。比喻已經(jīng)沒落或 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種形式或名義出現(xiàn)。 | 元 岳伯川《鐵拐李》楔子:“岳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尸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尸還魂, 是小李屠,魂靈是岳壽。” |
尸鳩之仁 | 尸鳩:布谷鳥;仁:仁愛。布谷鳥哺育群雛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對(duì)待臣民的仁愛。 | 晉·陳壽《三國(guó)志·魏志·任城威王彰傳》:“七子均養(yǎng)者,尸鳩之仁也。” |
尸居余氣 | 余氣:最后一口氣。象 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 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 《晉書 宣帝紀(jì)》:“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
焚尸揚(yáng)灰 | 見“焚骨揚(yáng)灰”。 |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燒坯》:“其母恨禮甚,又詣弄部,請(qǐng)照陶和氣例,凌遲后焚尸揚(yáng)灰。” |
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 伏尸:橫尸在地。形容 人眾多。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guó)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
尸橫遍野 | 尸: ;橫:雜亂;遍:到處。 布滿四野;形容 人極多。 | 明 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39回:“直 到天明,卻才收軍。 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
尸位素餐 | 尸位:占據(jù)著職位而不做事。不做事而白吃飯。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 | 東漢 班固《漢書 朱云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
五馬分尸 | 古代的一種酷刑,用五匹馬分裂人的頭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東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 王西彥《老太婆伯伯》:“汪精衛(wèi)私通外國(guó)卻饒放不得,抓到時(shí)應(yīng)該千刀萬剮,五馬分尸。” |
碎尸萬段 | 極言對(duì)罪大惡極者予以嚴(yán)厲的懲罰。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二回:“林沖喝道:‘你這個(gè)害民強(qiáng)盜,我早晚 到京師,把你那廝欺君賊臣高俅,碎尸萬段,方是愿足。’” |
血海尸山 | 血海:形容 人很多。血流成海,尸積如山。形容傷亡十分慘重。 | 明·無名氏《王馬破曹》第二折:“ 的他血海尸山人馬亡,似敗葉,狂風(fēng)蕩。” |
寧為雞尸,無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guó)的主人,也不做大國(guó)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dāng)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蘇秦說韓王寧為雞尸,無為牛從。尸,主也。” |
流血浮尸 | 浮:漂浮。流的血將 都漂了起來。形容 傷很多。 | 《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jí)簟罚骸皡菐熒娼餮∈卟豢蓜贁?shù)。” |
借尸還陽(yáng) | 猶言借尸還魂。 | 何其芳《理性與歷史》:“以后再有法西斯蒂的鬼魂借尸還陽(yáng)的話,總可以少騙幾個(gè)人吧。” |
尸祿害政 | 尸祿:受祿而不盡職。受祿而無作為,有害政事。 | 《晉書·劉頌傳》:“賢能常居位,以善事訚劣,不得以尸祿害政。” |
橫尸遍野 | 得到處都是 。 | |
尸祿素飡 | 見“尸祿素餐”。 | |
尸祿素食 | 尸:居位;尸祿:受祿而不盡職。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無所事事。 | 三國(guó)·魏·曹丕《上書三禪讓》:“昔有蘧敖逃祿,傳載其美,所以濁世,勵(lì)貪夫,賢于尸祿素食之人也,故可得而小。” |
尸山血海 | 形容 人之多。 | 《三國(guó)志平話》中卷:“兩壁相并,把長(zhǎng)安變?yōu)槭窖!!?/td> |
尸祿素餐 | 亦作“尸祿素飡”。謂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無所事事。 | 漢·劉向《說苑·至公》:“久踐高位,妨群賢路,尸祿素餐,貪欲無厭。” |
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guó)的主人,也不做大國(guó)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dāng)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書證》:“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馬革盛尸 | 見“馬革裹尸”。 | 金·何宏中《述懷》詩(shī):“馬革盛尸每恨遲,西山餓踣更何辭。” |
走骨行尸 | 行尸:會(huì)行走的 。比喻雖有形骸卻沒有靈魂,庸碌無能、毫無生氣的人。 | 元·無名氏《柳梢青》詞:“走骨行尸,貪財(cái)競(jìng)色,枉銷年月。” |
尸居龍見 | 居:靜居;見:出現(xiàn)。靜如尸而動(dòng)如龍。 | 《莊子 在宥》:“故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
尸利素餐 | 尸:居位;尸利:受祿而不盡職;素餐:不勞而坐食。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無所事事。 | 《孔叢子·論勢(shì)》:“尸利素餐,吾罪深矣。” |
堆垛 尸 | 堆垛:堆積; 尸: 人 。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陳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 宋·許凱《彥周詩(shī)話》:“凡作詩(shī)若正爾填塞,謂之‘點(diǎn)鬼簿’,亦謂之‘堆垛 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