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ī dá
注音ㄆ一 ㄉㄚˊ
⒈ ?批示答復(fù);批復(fù)。
英an official reply to a subordinate;
⒈ ?君主對(duì)百官章奏書面批示答復(fù)。后多由專職大臣代行。
引唐 陸龜蒙 《說鳳尾諾》:“既肯其行,必有褒異之辭,若今之批答。”
《新唐書·百官志一》:“玄宗 初置翰林待詔,以 張説、陸堅(jiān)、張九齡 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yīng)和文章。”
宋 趙昇 《朝野類要·文書》:“執(zhí)政以上,有章奏請(qǐng),則降批答,以下則降詔。”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批答》:“按 吳訥 云:‘批答者,天子采臣下章疏之意而答之也。’古者君臣都俞吁咈,皆口陳面命之詞,后世乃有書疏而答之者,遂用制詞,若 漢 人答報(bào)璽書是已。至 唐 始有批答之名,以謂天子手批而答之也。其后學(xué)士入院,試制詔批答共三篇,則求代言之人,而詞華漸繁矣!”
⒈ ?君王批示或答復(fù)臣子奏疏的文章。
1.與皇帝對(duì)普通題、奏本的批答相比,它有直達(dá)御前開拆、皇帝親批而不需內(nèi)閣票擬、亦不假他人之手、高度保密以及批答及時(shí)等特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