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跡

詞語解釋
筆跡[ bǐ jì ]
⒈ ?各個人所寫的字所特有的形體特點;字跡。
英a person’s handwriting;
⒉ ?手跡。
英hand;
引證解釋
⒈ ?亦作“筆跡”。亦作“筆蹟”。
⒉ ?指書畫作品。亦指書畫的真跡。
引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蕭子云 每嘆曰:‘吾著《齊書》,勒成一典,文章弘義,自謂可觀,唯以筆跡得名,亦異事也?!?br />唐 杜甫 《韋錄事宅觀畫馬圖》詩:“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br />《新唐書·柳公權傳》:“朕嘗於佛廟見卿筆蹟,思之久矣?!?br />《資治通鑒·后梁太祖開平二年》:“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代圖書, 鐘 王 筆跡,紙墨如新, 韜 悉取之,遂傳入人間?!?/span>
⒊ ?指書畫技法。
引北魏 宋靈烏 《元湛墓志》:“性篤學,尤好文藻,善筆跡?!?br />《太平御覽》卷七四九引 唐 張懷瓘 《書斷》:“魏衛覬 字 伯儒,河東 安定 人,官至侍中,尤工古文,筆跡精絶。”
清 徐士鑾 《宋艷·叢雜》:“上作著色春山,雖氣骨尋常,而筆蹟秀潤,清遠可喜?!?br />李玲修 《籠鷹志》:“王習三 的肖像畫,更是維妙維肖,他作畫的筆跡蒼勁有力。”
⒋ ?字跡。指所寫文字在形體上表現的特點。見“筆跡”。
引《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事蹤筆跡,皆可推校?!?br />李善 注:“蔡邕 書曰:‘唯是筆跡,可以當面?!?br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楊文公鶴誕》:“用事如老書生,而筆蹟則童稚也。”
《老殘游記》第十六回:“這個憑據是誰的筆蹟,下面注著名號,你也不認得嗎?”
老舍 《四世同堂》二十:“他看見一張紙條,上面有些很潦草的字-- 孟石 的筆跡,他認得。”
國語辭典
筆跡[ bǐ jī ]
⒈ ?字跡。
引《三國演義·第三六回》:「程昱賺得徐母筆跡,乃倣其字體,詐修家書一封?!?br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那筆跡從來認得,且詞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無疑?!?/span>
近字跡
⒉ ?書畫的真跡。
引唐·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詩:「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span>
分字解釋
※ "筆跡"的意思解釋、筆跡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那里,和我的護照、旅行支票和其他重要物品在一起的,是一封小小的白色信封,上面寫著“凱思”,是我妹妹的筆跡。
2.泛黃的紙張上,有著你當年那風華正茂的筆跡。
3.換一種風格來想象那些年輕的生命享受的質樸而唯美的光陰在古老的燈光,風化的筆跡,僵直的手指都再不能延續書寫的時候,從兩片淡綠色的陽光里,復蘇的柔軟的生命,卻才剛剛開始。
4.讓流浪的足跡在荒漠里寫下永久的回憶,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語,前塵紅世輪回中誰在聲音里徘徊,癡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終難解的關懷。羅大佑
5.你開始了計劃書的調查和收集階段,你就把你的筆跡和打印資料填到那些文件里面。
6.泛黃的紙張上,有著你當年那風華正茂的筆跡。
7.這位出外人的父母看了信以后,因為筆跡不像,所以懷疑信是假的。
8.????當沈浪看到城門兩旁這兩道文字之后他一陣失神,抬頭微視,這是熟悉的筆跡,一字一句都有著不可言語的故事。
9.又叫先生,是綹子里耍筆桿子的人,一般要能寫一手的好字,并且能模仿各種筆跡,而且還能刻章的人來擔當。
10.幾個簡單的字,銀鉤鐵畫,力透紙背,確實是乾隆的筆跡,忙悄悄念給琳達聽。
相關詞語
- wǔ sè bǐ五色筆
- shé jì蛇跡
- yí jì遺跡
- jì xiàng跡象
- xiāo shēng nì jì銷聲匿跡
- liú fēng yí jì流風遺跡
- hén jì痕跡
- dòng bǐ動筆
- fèn bǐ奮筆
- qí jì奇跡
- tāo guāng yǐn jì韜光隱跡
- shèng jì盛跡
- lǎn bǐ攬筆
- hú bǐ湖筆
- bǐ jì筆偈
- dìng míng bǐ定名筆
- bǐ qiān筆鉛
- xuàn fēng bǐ旋風筆
- shòu jì獸跡
- zhēng jì征跡
- mìng bǐ命筆
- dà bǐ大筆
- gāng bǐ鋼筆
- shí jì實跡
- bǐ tiē shì筆帖式
- bǐ shùn筆順
- shèng jì勝跡
- bǐ dǐ lóng shé筆底龍蛇
- bǐ gòng筆供
- cháo jì朝跡
- wū jì污跡
- xuè jì bān bān血跡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