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懣

詞語解釋
憤懣[ fèn mèn ]
⒈ ?氣憤;抑郁不平。
例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充滿了憤懣的情緒。
英resentful;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憤滿”、“憤悶”。抑郁煩悶。
引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
《后漢書·蔡邕傳》:“臣不勝憤滿,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陵王墓下》詩:“道消結(jié)憤懣,運開申悲涼。”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憤悶胸須豁,交加臂莫攘。”
宋 歐陽修 《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君﹞日益讀書,大涵肆於六經(jīng),而時發(fā)其憤悶於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絶。”
溫傳昭 《晴轉(zhuǎn)多云,有雷雨》:“笑和尚 心頭甜蜜蜜的,往天積在心里的憤懣全部煙消云散了。”
⒉ ?憤慨,氣憤。
引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yǎng)生》:“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吳門秀士書》:“姚江 生擒 漢 奸頭目二十餘口,悉縱之回。此真駑駘才,令人憤懣。”
柯云路 《三千萬》:“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樣的文章,卻使 丁猛 愈來愈憤懣。”
國語辭典
憤懣[ fèn mèn ]
⒈ ?忿恨不平。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恐卒然不可諱,是以仆終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南朝梁·劉勰也作「忿懣」。
引《文心雕龍·奏啟》:「楊秉耿介于災異,陳蕃憤懣于尺一,骨鯁得焉。」
近憤怒 憤慨 憤恨 怫郁 怨憤
分字解釋
※ "憤懣"的意思解釋、憤懣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希特勒先生對這一切感到極大的憤懣與不平,決心要恢復德國的光榮,解救德國人民,強大日爾曼民族,1918年11月11日成為先生政治生涯的開端。
2.這些現(xiàn)象、這些事實,要對廣大居民據(jù)實相告,避免因過高的預期不能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一種憤懣情緒。
3., 你的報復之意、憤懣之情、挫折之感、嫉妒之心,都會煙消云散。你的希望、抱負、藍圖。
4.當時的一個學者曾無不憤懣地談到,舉凡城里的胥吏、師爺、衙役、訟棍,以至鄉(xiāng)間的士紳、地主、里正、族長,都有吃不完的流水席,趕不及的山海宴。
5.以手中寶劍強硬逼退中年侍衛(wèi),隨后豁然轉(zhuǎn)身,雙眼露出陰狠與憤懣,速度徒然飆升,似追風逐影般疾馳向王鴻,手中寶劍持平向前。
6.此時的溫雅德內(nèi)心正憤懣不平。
7.佟古心中很是憤懣,心想自己為青慕派賣命這么多年,就為了幾千兩銀子,就淪落到這步田地,怎能心甘!于是,惡向膽邊生,在心里就想除掉韓虛子,自己上位。
8.可這荒誕讓我們四萬萬同胞歷經(jīng)生靈涂炭,又如何讓人心甘?讀完此書不禁掩卷長嘆,心中充滿悲壯、憤懣。
9.規(guī)矩是一種最容易被破壞的東西,不遵守規(guī)矩會帶來額外的利益,利益不均又導致因為不公平而產(chǎn)生的憤懣,對于公平的追求恰恰又會打破平衡,最終被踩得一地渣滓的,就是形同虛設的規(guī)矩。
10.南宮煙霞心想四人尚且不敵,更何況自己單人匹馬,也只得暫時隱忍了下來,只是憤懣道:若是東方師兄在場,你根本破不了‘四靈誅魔陣’。
相關(guān)詞語
- mín fèn民憤
- fèn fèn bù píng憤憤不平
- gū fèn孤憤
- fèn nù憤怒
- yì fèn義憤
- fā fèn發(fā)憤
- fèn fā憤發(fā)
- chù fèn畜憤
- fèn jī憤積
- gōng fèn公憤
- yì fèn tián xiōng義憤填胸
- fèn shì憤世
- zhèn fèn震憤
- fèn yì憤抑
- kǎi mèn慨懣
- kàng fèn抗憤
- zào fèn躁憤
- fèn zhēng憤爭
- fèn huì憤恚
- fèn hèn憤恨
- fèn nǎo憤惱
- chóu mèn愁懣
- nǐ mèn你懣
- zhòng fèn眾憤
- fèn rán憤然
- jí fèn極憤
- xiū fèn羞憤
- fèn qǐ憤起
- yōu fèn憂憤
- yí fèn遺憤
- fèn jí憤嫉
- fèn qì憤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