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ǐng zhú
注音ㄅ一ㄥˇ ㄓㄨˊ
繁體秉燭
⒈ ?謂持燭以照明。
⒈ ?謂持燭以照明。
引唐 孟浩然 《春初漢中漾舟》詩:“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宋 梅堯臣 《送道損司門》詩:“朝看不足暮秉燭,何暇更尋桃與杏。”
《三國演義》第七七回:“起坐內(nèi)室,秉燭看書。”
《紅樓夢》第一一四回:“丫頭秉燭伺候。”
⒈ ?持燭、燃燭。后用以比喻夜以繼日。也作「炳燭」。
引《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三國演義·第二五回》:「關(guān)公乃秉燭立于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
1.朔先生,中國古人最愛秉燭夜游,瑪旁雍措湖的夜景極美,外地游客來了,全都流連忘返。
2.唉!人生苦短,我恐怕連秉燭夜游都來不及了……
3.只有當事人才能感受到這隱藏在風平浪靜萬籟無聲后面的當風秉燭。
4.游覽北海公園的燈會,與古人的秉燭夜游有天壤之別。
5.何志成回到家里,其實也沒什么事,就是有點累了,不想秉燭夜游。
6.游覽燈會與古人的秉燭夜游有天壤之別。
7.豪門大戶笙歌鼓吹,王孫公子秉燭夜游,在這種“繁華”的背后,漢末洛陽卻已到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境地了。
8.帶隊的老師點燃了紅燭,頗有秉燭夜游的味道。
9.古人秉燭夜游,鸝卿也想效仿一二,公子以為如何?
10.古人遇到知音之后,往往秉燭夜游、通宵達旦地飲酒長談,我跟藤迦之間當然沒有這么深厚的交情,更何況外面還有個大人物在等待監(jiān)視著,一刻不得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