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呆口咂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咂:用舌頭抵住牙齒發出的聲音。目光發呆,口中發出嘖嘖聲。形容吃驚的樣子。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2回:“寨中這些兵卒,多是強盜出身,何曾看見如此禮物,見了個個目呆口咂,連尤俊達與連巨真亦嘖嘖稱羨。”
基礎信息
拼音mù dāi kǒu zā
注音ㄇㄨˋ ㄉㄞ ㄎㄡˇ ㄗㄚ
繁體目獃口咂
感情目呆口咂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吃驚時。
近義詞目瞪口呆、目瞪口哆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揚眉吐氣(意思解釋)
- 連綿不絕(意思解釋)
- 皆大歡喜(意思解釋)
- 安內攘外(意思解釋)
- 莫衷一是(意思解釋)
- 風馳電掣(意思解釋)
- 歇斯底里(意思解釋)
- 膽寒發豎(意思解釋)
- 言而無信(意思解釋)
- 仁義道德(意思解釋)
- 以身試法(意思解釋)
- 促膝談心(意思解釋)
- 經緯天下(意思解釋)
- 反老還童(意思解釋)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意思解釋)
- 不卑不亢(意思解釋)
- 語不驚人(意思解釋)
- 乳臭未干(意思解釋)
- 互通有無(意思解釋)
- 婆婆媽媽(意思解釋)
- 討價還價(意思解釋)
- 國無寧日(意思解釋)
- 生拉硬扯(意思解釋)
- 歌舞升平(意思解釋)
- 理直氣壯(意思解釋)
- 春去冬來(意思解釋)
- 閑情逸致(意思解釋)
- 家破人亡(意思解釋)
※ 目呆口咂的意思解釋、目呆口咂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名士風流 | 名士的風度和習氣。指有才學而不拘禮法。 |
喜笑顏開 | 顏:臉色;開:舒展;開朗。形容心里高興;滿面笑容。 |
聾者之歌 | 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際上并不了解其中真義。 |
旦夕之間 | 旦:早晨。夕:晚上。早晚之間,形容在很短時間內。 |
陌路相逢 | 與陌生人相遇在一起。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情勢。 |
空谷傳聲 |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發出音響;立即可以聽到回聲。比喻很快有所反響。 |
困而不學 |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
偶一為之 | 偶:偶爾;偶然;為:做;干;之:代詞;代某件事。偶爾做一回。 |
一鼻子灰 | 比喻碰壁或受斥責。《紅樓夢》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這里,沒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會他們去。” |
形影相吊 |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相互慰問。形容非常孤單;沒有伴侶。吊:慰問。 |
粗制濫造 | 粗:粗糙;濫:過多而不加以節制。原指產品制作粗糙;只求數量;不顧質量。現也泛指工作草率;不講求質量。 |
鐵樹開花 | 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鐵樹:也叫蘇錢;常綠喬木;好多年才開一次花。 |
黃耳傳書 |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
事與愿違 | 事實與愿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
捫心自問 | 捫:按;摸;心:胸口。摸著胸口;自己問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
汗馬功勞 | 汗馬:戰馬奔馳出汗。指將士立下戰功。后指對事業的辛勤貢獻。 |
輕重緩急 | 緩:慢;不急。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和次要的;有急于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
時運亨通 | 指時運好,諸事順利。 |
暴露無遺 | 暴露:顯露;顯現;遺:遺漏。全部、徹底地暴露了出來;沒有絲毫遺漏。 |
困獸猶斗 | 困獸:被圍困的野獸;猶:還、仍;斗:搏斗。被圍困的野獸還要搏斗。比喻陷于絕境的失敗者還要頑抗。 |
逢人說項 | 比喻到處為人說好話 |
繁榮富強 | 繁榮:(經濟或事業)蓬勃發展;興盛;富強:(國家)生產豐富;力量強大。形容國家興旺發達;富足強大。 |
反戈一擊 | 反:反轉;調轉;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尖頭橫刃;長柄;像矛。調轉矛頭;向自己原來的營壘進攻。比喻掉轉方向;對自己陣營的壞人壞事進行斗爭。 |
爭分奪秒 | 不放過一分一秒;形容對時間抓得很緊。也作“分秒必爭”。 |
煙消云散 | 消:消失;散:散去。像煙霧和云氣一樣消散。比喻消失得無影無蹤。也作“云消霧散”。 |
翼翼飛鸞 | 指飛翔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