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基本解釋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出處《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典故
戰國時期,孟子就夏桀和殷紂的滅亡有如下看法:桀與紂失天下就是因為他們喪失了百姓的擁護,如果有君主推行仁政就能統一天下,現今有人想一統天下就像得了7年的病去求蓄積3年以上的艾草灸治一樣,不立志施行仁政,那么一輩子也不能統一。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為民請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
存而不議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 |
棟梁之材 | 南朝 梁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拉大旗作虎皮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
苦口之藥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
兢兢戰戰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
心急如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進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
室邇人遙 | 宋·蘇軾《次韻劉貢父所和憶持國》:“顏紅底事發先白,室邇何妨人自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