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虎難下的成語故事

拼音qí hǔ nán xià
基本解釋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出處《明史 袁化中傳》:“懼 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p>
東晉成帝的時候,大臣溫嶠組織了一支聯軍去討伐叛亂的***。在戰爭的初期,有幾路聯軍連連失利,軍中糧食也快用完了。 這種境況很讓主帥陶侃著急,他生氣地對溫嶠說:“你動員我來時,說一切都已安排妥當,現在交戰不久,軍糧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馬上供應軍糧,我只有撤軍。” 溫嶠對陶侃說:“自古以來,要想打勝仗,首先得內部團結?,F在我軍雖然乏糧,處境困難,可如果馬上撤軍,不僅會讓人恥笑我們,而且也會使叛軍更加囂張。我們目前的處境,正如騎在猛獸的身上,不把猛獸打 ,怎么能夠下得來呢?咱們只有一鼓作氣堅持到底呀!” 陶侃接受了溫嶠的勸說,率軍奮勇 敵,終于打敗了叛軍。 溫嶠勸說陶侃的“騎猛獸安可下哉”一句話,后來演變成了成語“騎虎難下”。表示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來已經不可能,因而騎虎難下也含有進退兩難的意思。
騎虎難下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騎虎難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初生之犢不畏虎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 。” |
輕而易舉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彼?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td> |
費盡心思 |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
卑諂足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卻是最惡劣的。” |
節用裕民 |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td> |
一夕一朝 | 《朱子語類》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謂:臣弒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
夸大其詞 | 《宋史 王祖道傳》:“蔡京開邊,祖道欲乘時徼富貴,誘王江酋、楊晟免等使納士,夸大其辭。” |
火樹銀花 | 唐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td> |
丑聲遠播 | 《宋書·盧陵孝獻王義真傳》:“咸陽之酷,丑聲遠播?!?/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