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之癥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zhì zhī zhèng
基本解釋治不好的病、絕癥。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或無法改正的弊端、錯誤。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說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臟及心,已成不治之癥,即釋放亦不免于 云云。”
不治之癥的典故
劉德夫妻是宣德年間天津河西務(wù)鎮(zhèn)人,在運河邊開了個小酒店,老兩口六十多歲了,膝下無子。一日,寒天大雪,一個叫方勇的老軍士帶著十二歲的兒子方申回山東老家,來店里躲避風(fēng)雪。劉公不嫌棄他們窮,用酒肉款待他們,還挽留他們過夜,說:“四海之內(nèi)都是兄弟。”方勇受了風(fēng)寒,半夜發(fā)作起來。劉公夫婦又是端湯、又是加被。一早劉公冒雪請來醫(yī)生。此時方勇已是不醒人世,醫(yī)生診了脈,說:“這叫‘雙感傷寒’,是不治之癥,只有七日了。”劉公夫妻把店中生意歇了,全力照料方勇。幾天后方勇 了,劉公夫婦將方勇葬在自家祖墳里,將無依無靠的方申收為義子,改名劉方。劉方辛勤幫家、奉侍義父母,家業(yè)漸漸興隆。大家都說這是陰德報應(yīng)。
幾年后,義父母患病,劉方衣不解帶服侍。義父母相繼亡故,劉方將他們葬了,又回山東遷來將自己母親的墓,兩家合葬在一處,自己守著酒店安心過活。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治之癥)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嚴(yán)陣以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yán)陣以待之。” |
不二法門 | 《維摩詰經(jīng) 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
陌路相逢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八回:“我與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難言;欲言情,又無情可言。” |
堂堂一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xué)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 |
視微知著 | |
膽寒發(fā)豎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wù)呙也荒懞l(fā)豎,永為子孫之戒。” |
龍騰虎躍 | 唐 嚴(yán)從《擬三國名臣贊序》:“圣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fēng)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
舉賢任能 |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jì)》:“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